什么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因视网膜裂孔形成,液化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致二者分离的常见眼病。病因包括视网膜裂孔、玻璃体液化,眼部外伤、家族遗传史等也有影响。症状有飞蚊症、闪光感、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诊断依靠眼部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如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小裂孔未脱离时可用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高度近视患者、孕妇需注意不同事项。预后与视网膜脱离范围、时间等因素相关,早期治疗多数可复位且视力有恢复,但累及黄斑区久则视力难完全恢复。
一、定义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指由于视网膜裂孔形成,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的一种眼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视网膜脱离类型。
二、病因
1.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变性、玻璃体牵拉等因素可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为液化玻璃体进入视网膜下创造条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变长,视网膜变薄,容易发生视网膜变性和裂孔,增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老年人玻璃体发生退行性改变,可能与视网膜发生粘连,在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时可形成裂孔。
2.玻璃体液化:随着年龄增长、近视度数加深等,玻璃体的胶原纤维支架结构逐渐塌陷,发生液化。液化的玻璃体流动性增加,更容易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下。
3.其他因素:眼部外伤可直接造成视网膜裂孔和玻璃体的改变,引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发生视网膜变性和脱离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三、症状
1.飞蚊症:患者眼前出现飘动的小黑影,尤其在白色背景下更明显,可能是玻璃体液化、后脱离时产生的混浊物在眼前飘动所致。
2.闪光感:多表现为眼前有闪电样的亮光,是由于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刺激视网膜神经细胞引起的。
3.视力下降: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时,可导致明显的视力下降。脱离范围越大、时间越长,视力损害越严重。
4.视野缺损:患者可自觉视野中有固定的黑影遮挡,黑影的位置与视网膜脱离的部位相对应。
四、诊断
1.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裂孔、脱离的视网膜等病变,是诊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
2.辅助检查:眼部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屈光间质混浊无法看清眼底的患者尤为重要。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方法。
巩膜扣带术:通过在眼球表面放置硅胶带或海绵等材料,对眼球壁施加压力,使视网膜裂孔处的视网膜与脉络膜贴合,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和视网膜复位。该手术适用于大多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尤其适用于视网膜裂孔较单一、脱离范围较小的情况。
玻璃体切除术:切除混浊的玻璃体,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然后向眼内注入气体或硅油,顶压视网膜,促进其复位。适用于病情复杂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如合并严重的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增殖膜等。
2.其他治疗:对于一些较小的视网膜裂孔,尚未发生视网膜脱离时,可采用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封闭视网膜裂孔,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因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不能及时准确表达症状,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视力和眼部表现。儿童的眼球仍在发育阶段,手术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对眼球发育的影响。术后需注意患儿的护理,避免患儿揉眼、剧烈运动等,确保手术效果。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前,需要评估全身状况,控制好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更加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
3.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患者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较高,平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受到外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处理。
4.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眼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共同评估决定。
七、预后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视网膜脱离的范围、时间、是否累及黄斑区、治疗方法等。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的视网膜可以复位,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如果视网膜脱离时间较长,尤其是累及黄斑区时间较久,即使视网膜复位,视力也可能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