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及注意事项涵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康复锻炼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初次发作、症状轻者需绝对卧床3周左右后佩戴腰围下地;物理治疗如牵引(孕妇等禁用)、按摩推拿(暴力推拿可能加重病情且有禁忌人群)、热敷等;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等多种,各有适用情况与禁忌。手术治疗分椎间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有复发概率)和传统开放手术(适用于复杂情况但创伤大)。康复锻炼分早期腰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增强腰部力量及稳定性训练、后期增加有氧运动。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治疗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与康复锻炼安全,孕妇避免影响胎儿的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以保守治疗为主且锻炼需专业指导、注意药物禁忌。
一、保守治疗
1.卧床休息:可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一般建议初次发作、症状较轻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周左右,3周后可佩戴腰围逐步下地活动。长期伏案工作、重体力劳动者等人群在疾病发作期尤其要严格遵守卧床休息要求。对于老年患者,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家属需定时协助翻身。
2.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拉伸脊柱,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促使椎间盘回纳,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通常采用骨盆牵引,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及耐受程度调整,一般为体重的1/31/2。牵引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孕妇、腰椎不稳或滑脱患者禁用。
按摩推拿:由专业康复治疗师进行,能缓解肌肉痉挛,调整脊柱关节位置,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刺激。但暴力推拿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及有资质的治疗师。有脊柱骨折、肿瘤、结核等疾病患者不宜推拿。
热敷、电疗、磁疗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12次。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但有胃肠道溃疡、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患者需慎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
肌肉松弛剂:对于伴有肌肉痉挛的患者,可使用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能放松紧张肌肉,缓解疼痛。
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2、甲钴胺等药物,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改善下肢麻木等神经症状。
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时,在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以减轻神经根炎症水肿,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注意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1.椎间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通过椎间孔镜在可视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合大多数年轻、单纯椎间盘突出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但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术后有一定复发概率。
2.传统开放手术:如全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术等,适用于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腰椎不稳等复杂情况。手术视野清晰,减压彻底,但创伤较大,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者术后恢复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三、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症状缓解后,可进行简单的腰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仰卧位时,双下肢伸直,用力绷紧大腿前方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2.中期康复:进行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及腰椎稳定性的训练,如小飞燕动作,俯卧位,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保持35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3.后期康复:可逐渐增加有氧运动,如慢走、游泳等,游泳尤其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既能锻炼全身肌肉,又可减轻腰椎负担。但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保守治疗时,药物使用需注意不良反应,避免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康复锻炼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防止摔倒导致骨折。手术治疗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权衡手术风险与收益。
2.孕妇:孕期由于腹部隆起,腰椎承受压力增大,易诱发或加重腰椎间盘突出。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可在腰部及腹部下方垫软枕,减轻腰部负担。严禁进行牵引、按摩推拿等可能影响胎儿的治疗,症状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保守治疗方法。
3.儿童及青少年:该群体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少见,多与外伤、先天发育异常等有关。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康复锻炼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锻炼不当影响脊柱正常发育。药物使用要严格注意年龄禁忌,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