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病毒性胃肠炎是常见疾病,其病因、传播、宿主因素情况如下: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诺如病毒具高度传染性,易在封闭场所暴发,儿童、老人等感染后症状重;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秋冬流行,可致严重腹泻;腺病毒也可引发,感染后可能有呼吸道症状。传播途径包括粪口传播、空气传播、接触传播,不同人群因卫生习惯、环境等感染风险有差异。宿主因素方面,年龄不同感染风险和症状表现不同,婴幼儿、儿童、老人更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症状重、病程长;不良生活方式和患有基础疾病会增加感染风险,且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病情更复杂。
一、病毒感染
1.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传播。它在封闭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等容易引起暴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本身身体机能较弱,感染诺如病毒后恢复较慢,且可能诱发其他基础疾病的加重。
2.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是导致婴幼儿严重腹泻的主要原因。轮状病毒通常在秋冬季节流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轮状病毒的侵袭。感染后,患儿会出现急性水样腹泻,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3.腺病毒:腺病毒也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尤其是40型和41型腺病毒。腺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感染腺病毒后,除了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外,还可能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由于儿童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生理特点,感染腺病毒后可能影响呼吸和消化功能,导致病情相对复杂。
二、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这是病毒性胃肠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随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食物、水或物品,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感染。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容易被污染,人们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后就可能发病。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如经常食用路边摊未清洁干净的食物、不勤洗手等,感染的风险会更高。儿童由于卫生意识较差,喜欢用手触摸各种物品后又放入口中,更容易通过粪口途径感染病毒。
2.空气传播:一些病毒如诺如病毒,可通过气溶胶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当感染者呕吐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周围的人吸入后可能感染。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教室、商场等,空气传播的风险增加。对于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人群,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后,除了可能引发病毒性胃肠炎外,还可能加重呼吸道症状。
3.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例如,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或者触摸被污染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后未及时洗手就接触口鼻。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可能更依赖他人照顾,在接触过程中如果照顾者不注意卫生,就容易发生接触传播。
三、宿主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胃肠炎的风险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由于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发展较快,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儿童时期肠道功能逐渐发育,但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养成,也容易感染病毒。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肠道免疫力下降,对病毒的抵抗力减弱,感染后恢复缓慢,且可能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而使病情加重。
2.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更容易感染病毒性胃肠炎,且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病程更长。这些人群由于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病毒在体内更容易繁殖和扩散,导致病情难以控制。
3.生活方式:不注意饮食卫生、经常食用生冷食物、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感染病毒性胃肠炎的风险。例如,经常食用未煮熟的海鲜、生水等,容易摄入病毒。而生活在拥挤、卫生设施不完善的环境中,病毒更容易传播和扩散。
4.基础疾病:患有胃肠道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肠道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损伤,感染病毒性胃肠炎后病情可能更复杂。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神经和血管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异常,感染病毒后更容易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且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