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子宫内膜炎的引发因素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衣原体和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不同病原体感染有不同的易感人群和感染途径)、宫腔操作(人工流产、刮宫术、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等手术可能因器械消毒不严、损伤内膜等引发感染,多次操作风险更高)、分娩和产后因素(分娩时宫颈口开放、胎膜早破等易感染,产后胎盘残留、恶露排出不畅等也会增加感染几率,剖宫产史产妇风险可能更高)以及其他因素(雌激素水平低下如绝经后女性或服药导致失衡,邻近器官炎症如盆腔炎、阑尾炎蔓延)。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多种细菌可引发子宫内膜炎,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阴道、宫颈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大肠杆菌是肠道常见菌,当阴道环境改变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它可突破阴道屏障进入宫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可存在于皮肤、呼吸道等部位,通过性接触或其他途径进入生殖道。年龄较大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更易受细菌感染。有多个性伴侣、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的人群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2.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衣原体和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可通过性传播感染子宫内膜。衣原体感染后,可引起宫颈黏膜炎,进而上行累及子宫内膜。支原体感染也会破坏生殖道的微生态环境,导致子宫内膜炎症。年轻性活跃女性是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性生活过早、性伴侣不固定等因素会增加感染几率。
3.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也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炎。病毒感染通常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发生,如患有艾滋病、接受化疗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这些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抵御病毒入侵,病毒可直接侵犯子宫内膜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二、宫腔操作
1.人工流产:人工流产手术是通过器械进入宫腔,将胚胎组织吸出。手术过程中,如果器械消毒不严格,或者术后子宫内膜创面受到细菌污染,就容易引发感染,导致子宫内膜炎。多次人工流产会使子宫内膜反复受损,其修复能力下降,感染的风险更高。年轻女性如果不注意避孕,频繁进行人工流产,对子宫内膜的伤害极大,患子宫内膜炎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2.刮宫术:刮宫术常用于诊断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如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厚等。刮宫会刮除部分子宫内膜组织,术后子宫内膜会有创面,若护理不当,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引发炎症。患有子宫内膜增生等疾病需要多次刮宫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3.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宫内节育器在宫腔内属于异物,放置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而且宫内节育器会改变宫腔内的微环境,使子宫内膜局部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炎症。放置时间过长的宫内节育器,其周围可能会形成细菌生物膜,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绝经后女性如果未及时取出宫内节育器,随着子宫萎缩,节育器可能会嵌顿到子宫肌层,也容易诱发子宫内膜炎。
三、分娩和产后因素
1.分娩时感染: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宫颈口开放,细菌容易上行进入宫腔。如果分娩时间过长、胎膜早破、产道损伤等情况发生,感染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胎膜早破后,阴道内的细菌可在破膜后数小时内进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产道损伤会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受损组织,导致炎症扩散。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分娩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高,感染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产后胎盘残留:胎儿娩出后,如果胎盘部分残留于宫腔内,残留的胎盘组织会成为细菌滋生的良好培养基,细菌在其中大量繁殖,引发子宫内膜炎。产后恶露排出不畅也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因为恶露中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物质,若不能及时排出,有利于细菌生长。有剖宫产史的产妇,由于子宫切口愈合相对较慢,发生胎盘残留和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
四、其他因素
1.雌激素水平低下: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阴道和子宫内膜的抵抗力减弱。阴道黏膜变薄,分泌物减少,局部的自净能力下降,细菌容易在阴道内繁殖并上行感染子宫内膜。长期服用某些影响雌激素水平的药物,如抗抑郁药、避孕药等,也可能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失衡,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病风险。
2.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盆腔炎、输卵管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能会蔓延至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膜炎。患有阑尾炎的患者,如果炎症扩散,也可能波及右侧附件和子宫内膜。有盆腔炎症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可能性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