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有什么反应
急性和慢性胃出血的反应及特殊人群的应对提示。急性胃出血特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还会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氮质血症等症状;慢性胃出血有消化不良症状、贫血相关表现及其他如易感染、体重下降等表现。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家长密切观察并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病情复杂严重,家属要关注生命体征和症状,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孕妇治疗要考虑对胎儿影响,谨慎选药并加强营养支持;患有基础疾病者在治疗胃出血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病,监测相关指标。
一、急性胃出血反应
1.呕血和黑便:是急性胃出血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当胃内出血达到一定量时,血液会经口腔呕出。若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胃酸作用后,呕出的血液多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若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则呕出鲜血或伴有血凝块。而黑便的产生是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且质地黏稠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样便。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070ml以上时可出现黑便。儿童急性胃出血时,因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格外留意其呕吐物及粪便的情况。对于有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病史的患者,更要警惕这种症状的出现。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起一系列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肢体发冷、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症状。严重者呈休克状态,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血压下降、脉压差变窄、脉搏细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发生失血性休克,且可能合并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休克对其重要脏器的影响更为严重。
3.发热:一般在出血24小时内出现低热,体温多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发热的原因可能与循环血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也可能与肠道内血液分解产物的吸收等因素有关。儿童发热时,家长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因高热引起惊厥等并发症。
4.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氮质血症。肠源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升高。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达到高峰,大多不超过14.3mmol/L,34天后降至正常。若患者血尿素氮持续升高不降,可能提示有继续出血或休克时间过长导致肾功能受损。对于本身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氮质血症可能会加重肾脏损害。
二、慢性胃出血反应
1.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出血时,由于长期少量失血,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较为隐匿,容易被患者忽视,尤其是老年人,可能将其归咎于年龄增长导致的消化功能减退。有胃炎、胃息肉等病史的患者,若出现这些症状且持续不缓解,应警惕慢性胃出血的可能。
2.贫血相关表现: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下降、活动后心慌气短等症状。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面色、精神状态等。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可能会因贫血导致月经量减少或增多、经期紊乱等情况。
3.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因慢性失血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长期的慢性胃出血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导致体重下降、消瘦等。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胃出血时,因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面色、呕吐物及粪便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治疗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对失血的耐受性差,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出现胃出血反应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家属要密切关注老人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人的肝肾功能和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发生胃出血时,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病情,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胃出血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在治疗胃出血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相关指标,避免因胃出血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