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均为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好发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等,检查可见相关血液、粪便异常及结肠镜、X线特征,病理为全壁性炎症等,治疗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必要时手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多从直肠逆行发展,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等,检查有血液、粪便异常及结肠镜、钡剂灌肠特征,病理为黏膜与黏膜下层病变,治疗药物类似,特定情况需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关注生长发育、选对生长影响小的药,老年人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和心理状态,孕妇选治疗方案要兼顾病情与胎儿,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要调整生活方式,有其他病史人群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并监测相关指标。
一、疾病定义
1.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各段,但好发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2.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多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
二、临床表现
1.克罗恩病:起病大多隐匿、缓渐,病程呈慢性,长短不等的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有终生复发倾向。消化系统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等;全身表现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2.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全身症状相对少见,中、重型患者活动期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重症可有高热、贫血、消瘦、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克罗恩病:血液检查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等;粪便检查可见红、白细胞;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溃疡呈纵行或匐行性,黏膜呈鹅卵石样改变;X线小肠造影可见肠腔狭窄、肠壁僵硬、黏膜皱襞破坏等。
2.溃疡性结肠炎:血液检查同样可出现贫血、血沉加快等,粪便检查有黏液脓血,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和脓细胞;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紊乱,质脆、易出血,可附有脓性分泌物,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糜烂或多发浅溃疡;钡剂灌肠检查可见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也可见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呈铅管状。
四、病理特征
1.克罗恩病:病理特点为全壁性炎症、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等。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界限清楚,呈跳跃式分布。
2.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有浅溃疡、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表现,炎症一般不侵犯肌层。
五、治疗方法
1.克罗恩病:治疗目的是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缓解及防治并发症。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对于出现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2.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治疗药物与克罗恩病类似,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当出现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者等情况时,需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时,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需密切关注身高、体重等指标。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3.孕妇:孕妇患这两种疾病时,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谨慎,既要控制病情,又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孕期要加强产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胎儿发育情况。
4.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吸烟者,吸烟可能会加重克罗恩病的病情,建议戒烟;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学会缓解压力,以利于病情的控制。
5.有其他病史人群: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避免病情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