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症状有哪些症状
胃病的常见症状、相关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受多种因素影响)、消化不良(常见于儿童和老人等)、恶心呕吐(原因多样,呕吐物性质有诊断意义)、嗳气反酸(与进食、疾病等有关)、呕血黑便(较严重,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有基础疾病者及有不良生活习惯和病史者,需分别在观察症状、用药、饮食、体检、治疗等方面加以注意。
一、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是胃病常见症状之一,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剧痛等。隐痛通常程度较轻,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胃黏膜受到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如慢性胃炎。胀痛常与胃部胀满同时出现,可能是由于胃动力不足,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气引起,常见于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刺痛或剧痛往往提示病情相对较重,可能是胃溃疡、胃穿孔等疾病,胃溃疡的疼痛多具有节律性,如餐后痛,而胃穿孔引起的疼痛通常突然发作且极为剧烈,患者难以忍受。不同年龄段人群疼痛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降低,疼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有酗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病史的人群,出现上腹部疼痛的风险更高。生活中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诱发或加重疼痛。
二、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感、早饱、食欲不振等。上腹部饱胀感是指患者在进食后不久就感觉胃部胀满,即使食量不多也有此感觉。早饱是指进食少量食物即感到胃部饱胀,不能继续进食。食欲不振则是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明显减少。消化不良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老年人的胃肠功能减退,消化能力下降。有胆囊疾病、胰腺疾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胆汁、胰液等消化液分泌或排出异常,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三、恶心呕吐
恶心是一种上腹部不适、欲吐的感觉,呕吐则是胃内容物经口腔强力排出的动作。恶心呕吐可能是由于胃部受到刺激,如食物中毒、药物刺激等,也可能是胃部疾病本身引起,如幽门梗阻时,胃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幽门进入肠道,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引起恶心呕吐。呕吐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如果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可能是胃排空延迟;如果呕吐物含有胆汁,可能提示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有晕车、晕船等病史的人群,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也可能诱发胃部不适,出现恶心呕吐。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胃黏膜受到刺激,发生恶心呕吐的几率增加。
四、嗳气反酸
嗳气是指胃内气体经食管从口腔排出的过程,通常伴有声响。反酸是指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嗳气可能是由于进食过快、吞咽过多空气,也可能是胃部疾病导致胃动力异常。反酸则主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酸反流。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腹压增加,容易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出现嗳气反酸症状。有食管裂孔疝病史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反酸症状。饮食中过多摄入辛辣、油腻、酸性食物,以及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嗳气反酸。
五、呕血黑便
呕血和黑便是较为严重的胃病症状,呕血是指呕吐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黑便则是指大便呈黑色、柏油样。呕血通常提示胃部有较大量的出血,可能是胃溃疡、胃癌等疾病侵蚀血管所致。黑便则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变黑。儿童出现呕血黑便可能与血液系统疾病、消化道畸形等有关。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也会导致呕血黑便。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出血风险增加,一旦出现胃部病变,更容易出现呕血黑便。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出现上述胃病症状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要细心留意。用药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调整饮食结构、腹部按摩等。孕妇出现胃病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老年人对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家属要多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定期带老人进行体检。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在治疗胃病时要综合考虑其他疾病的影响,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有酗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不良生活习惯和病史的人群,要尽量改变不良习惯,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