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骨折及原因
病理性骨折指在疾病基础上,骨受轻微外力或正常活动时发生的骨折,其常见原因包括骨原发性肿瘤(如骨囊肿、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骨转移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转移所致)、骨质疏松症、骨髓炎、先天性骨疾病(如成骨不全)、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营养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骨软化症)及药物相关因素(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同时对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给出了预防病理性骨折的温馨提示。
一、病理性骨折的定义
病理性骨折指在某些疾病基础上,骨组织受到轻微外力或正常活动时发生的骨折,与单纯由创伤导致的骨折不同,其发生是因为骨骼本身已存在病变,削弱了骨的强度,使得骨更容易折断。
二、病理性骨折的常见原因
1.骨的原发性肿瘤
良性肿瘤:如骨囊肿,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干骺端,骨囊肿会使骨皮质变薄,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引发骨折。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人群,多位于长骨骨端,它侵蚀骨组织,破坏骨结构,增加骨折风险。
恶性肿瘤:骨肉瘤常见于青少年,多发生在长骨干骺端,肿瘤细胞迅速增殖,破坏骨小梁结构,使骨失去正常的承载能力。多发性骨髓瘤则多见于中老年人,瘤细胞在骨髓腔内大量增生,造成广泛的骨质疏松和骨质破坏,导致病理性骨折。
2.骨的转移性肿瘤
许多恶性肿瘤晚期容易发生骨转移,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癌细胞转移到骨骼后,会在骨内形成转移灶,破坏骨组织,降低骨的强度。以乳腺癌为例,约70%的晚期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后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
3.骨质疏松症
多发生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骨的微观结构遭到破坏,骨强度下降。轻微的摔倒、咳嗽甚至日常活动,都可能引发椎体、髋部、腕部等部位的骨折。
4.骨髓炎
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骨髓,引起炎症反应。炎症会破坏骨组织,导致骨质吸收、破坏,形成死骨,骨的正常结构和强度受损。急性骨髓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骨髓炎,长期的炎症刺激使骨骼变得脆弱,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5.先天性骨疾病
如成骨不全,又称脆骨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胶原蛋白合成异常,骨基质形成障碍,骨质脆弱,轻微碰撞或活动就可造成多处骨折,甚至在胎儿期或出生时就可能发生骨折。
6.内分泌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促使骨钙释放,导致骨质疏松,骨的硬度和韧性下降,增加骨折风险。库欣综合征患者体内皮质醇分泌过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基质合成,同时促进骨吸收,使骨量减少,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7.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常见于婴幼儿,由于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的正常矿化,导致骨骼软化、变形,在受力时容易骨折。成人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骨软化症,同样使骨的力学性能降低,增加病理性骨折的可能性。
8.药物相关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导致骨质疏松,增加病理性骨折风险。某些抗肿瘤药物如芳香化酶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等疾病时,也会引起骨质丢失,提高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
儿童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发生病理性骨折,对其生长发育可能产生长期影响。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如有无肢体疼痛、跛行等异常。一旦怀疑病理性骨折,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由于儿童骨质较软,愈合能力强,治疗时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既要保证骨折愈合,又要尽量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
2.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骨质疏松发生率高,是病理性骨折的高危人群。应积极预防骨质疏松,如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磷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行动时要注意安全,减少摔倒风险,家中可安装扶手等辅助设施。已确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骨密度。
3.女性
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加。除上述预防措施外,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等药物进行防治,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平时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减少骨质丢失。
4.有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患有骨肿瘤、骨髓炎、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定期复查。了解自身疾病对骨骼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和意外碰撞,降低病理性骨折发生风险。若出现骨骼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