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是先天性结肠畸形疾病,因胚胎发育时乙状结肠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致病,病因可能与遗传和孕期环境有关;症状有便秘、腹痛、腹胀等,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钡剂灌肠造影、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上症状轻的先采取饮食调整、排便训练和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考虑手术切除冗长结肠;特殊人群中,年龄小的需家长密切观察症状,保守治疗注意食物质地和用药剂量,体质弱的术前全面评估准备、术后加强护理,有过敏史的用药和手术时要告知过敏史并详细评估。
一、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定义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是一种先天性结肠畸形疾病,正常乙状结肠的长度有一定范围,当乙状结肠的长度超过了正常范围时,就被称为乙状结肠冗长。乙状结肠是位于降结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结肠,呈“乙”字形弯曲。冗长的乙状结肠会因肠管过长而导致肠内容物通过缓慢、排出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二、病因
目前认为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主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肠道的生长和分化出现异常,使得乙状结肠的长度超出了正常的发育范围。不过具体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环境因素等有关,但目前尚未有确凿的定论。
三、症状表现
1.便秘: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由于冗长的乙状结肠导致肠内容物推进缓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使得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患儿可能数天甚至一周才排便一次,排便时用力、哭闹,大便呈羊粪球状。
2.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通常位于左下腹。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间歇性发作,有时在排便后疼痛可缓解。这是因为肠内容物积聚在冗长的乙状结肠内,导致肠管扩张、痉挛而引起疼痛。
3.腹胀:患儿腹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膨隆,尤其是在进食后更为明显。这是由于肠道内气体和粪便积聚,使得肠管扩张,腹部压力增加所致。
4.其他: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的便秘和消化功能紊乱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体重不增、营养不良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是否有排便困难等,以及是否有腹痛、腹胀等伴随症状,同时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的患者。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儿的腹部进行触诊,检查是否有腹部包块、压痛等情况,还会检查肛门和直肠,了解是否存在肛门狭窄等异常。
3.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这是诊断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重要方法。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乙状结肠的形态、长度和走行。如果乙状结肠的长度超过正常范围,并且出现迂曲、折叠等表现,则有助于诊断。
腹部CT或MRI: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CT或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乙状结肠的结构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可先采取保守治疗。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鼓励患儿多吃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肠道蠕动,软化大便。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适量饮水。
排便训练: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让患儿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坚持数分钟,逐渐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
药物治疗:可使用缓泻剂、益生菌等药物来改善便秘症状。缓泻剂可以增加肠道内的水分,促进排便;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恢复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手术治疗的效果通常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肠粘连等,需要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如是否有哭闹不安、腹胀、呕吐等情况。在保守治疗时,饮食调整要注意食物的质地,避免给患儿食用过硬、过粗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小儿的剂型和剂量。
2.体质较弱的患儿:这类患儿可能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包括营养支持、改善心肺功能等。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有过敏史的患儿: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告知医生患儿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果需要进行手术,麻醉药物等也可能存在过敏风险,术前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过敏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