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喝的胃出血怎么治
喝酒导致胃出血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防并发症及促进胃黏膜修复,治疗方法依出血严重程度和患者整体状况而定。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禁食禁水、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有输液和输血两种方式;药物治疗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止血药物;还可采用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康复与预防方面,要进行饮食调整、继续药物治疗、定期复查,避免饮酒及服用刺激胃黏膜药物等诱因。
一、治疗原则
喝酒导致胃出血的治疗旨在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防止并发症,并促进胃黏膜修复。治疗方法需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整体状况来选择。
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以减少身体的耗氧量和出血风险。
2.禁食禁水:在出血期间,患者需严格禁食禁水,以减少胃酸分泌,避免食物刺激胃黏膜,加重出血。一般禁食时间为2472小时,具体时长根据出血情况和医生建议而定。
3.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以及观察患者的神志、尿量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休克等并发症。
三、补充血容量
1.输液:对于轻度出血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晶体液来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输血:对于出血量大、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输血,以补充丢失的血液,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灌注。输血指征包括收缩压低于90mmHg、血红蛋白低于70g/L等。
四、药物治疗
1.抑酸药:常用的抑酸药有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受体拮抗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强烈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达到止血目的。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也可减少胃酸分泌,但抑酸效果相对较弱。
2.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胃黏膜保护剂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和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修复。
3.止血药物: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凝血酶可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促进血液凝固;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效果。
五、内镜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血持续不止的患者,可考虑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止血、激光止血、注射止血等。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止血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胃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六、手术治疗
在极少数情况下,如内镜治疗失败、出血量大且持续不止、合并有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部分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决定。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对出血的耐受性较低,且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治疗原则与成人基本相同。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心理护理,减轻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3.孕妇:孕妇饮酒导致胃出血较为特殊,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时,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请妇产科医生会诊。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肝硬化、胃溃疡、胃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喝酒后更容易发生胃出血,且出血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治疗胃出血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风险。
八、康复与预防
1.饮食调整:出血停止后,患者可逐渐恢复饮食,从流食、半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软食和正常饮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热、过冷、过硬的食物。同时,要戒烟戒酒,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2.药物治疗:患者出院后,应遵医嘱继续服用药物,如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以促进胃黏膜修复,预防复发。
3.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了解胃黏膜的修复情况和有无复发迹象。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避免诱因:患者应避免再次饮酒,同时要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