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附骨疽是什么病
附骨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四肢长骨,其疾病特征分急性和慢性,前者起病急骤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等表现,后者多由前者演变而来,有窦道、流脓等症状;发病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机体抵抗力下降;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西医的抗生素和手术治疗,以及中医的内治和外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慢性疾病患者治疗时需注意不同事项;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锻炼、注意卫生、及时治疗感染病灶、正确处理创伤和避免过度劳累等。
一、附骨疽的定义
附骨疽是一种中医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它主要是指毒气深沉,结聚于骨而发生的深部脓疡,好发于四肢长骨,以大腿和小腿最为多见。
二、疾病特征
1.急性附骨疽:起病急骤,患者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患肢局部疼痛剧烈,皮色不变,活动受限。随着病情发展,局部红肿热痛逐渐明显,可伴有明显的压痛,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容易转为慢性。
2.慢性附骨疽:多由急性附骨疽治疗不彻底演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过程。患者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或有低热、乏力等症状。患肢局部可见窦道,时流脓液,或夹有死骨,久不收口,反复发作。
三、发病原因
1.细菌感染:现代医学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血源性感染(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细菌随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创伤性感染(如开放性骨折后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蔓延性感染(如邻近组织的感染直接蔓延至骨组织)等途径进入骨组织,引发炎症。
2.机体抵抗力下降:当人体因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发病。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起病时的高热、局部疼痛,慢性期的窦道、流脓等,可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骨组织的病变,如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但早期可能不明显。CT和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组织和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处于活动期。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病原菌,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五、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
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急性附骨疽的关键。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需要连续使用数周。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脓肿形成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切开引流,以减轻局部压力,防止炎症扩散。对于慢性附骨疽,若有死骨形成,且死骨较大,不能自行排出时,需要进行手术清除死骨。
2.中医治疗:
内治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毒排脓等方法。常用的方剂有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
外治法:可采用中药外敷、熏洗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附骨疽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导致肢体畸形等后遗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同时,儿童的依从性较差,家长要做好护理工作,确保患儿按时服药、休息,避免患肢过度活动。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附骨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3.孕妇:孕妇在治疗附骨疽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如采用中医外治法等,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4.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感染难以控制,伤口愈合缓慢。在治疗附骨疽的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要加强局部护理,防止感染加重。
七、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预防感染。
3.及时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疖、痈、扁桃体炎等,防止细菌扩散引起附骨疽。
4.对于开放性骨折等创伤,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
5.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均衡营养,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