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乳房肿块,乳房疼痛是怎么回事
常见乳腺疾病的原因、症状及应对措施,还针对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乳汁淤积多因哺乳姿势、分泌量、产妇状态等问题导致乳汁排出不畅,可通过纠正姿势、增加吸吮等处理;乳腺炎常由乳汁淤积继发细菌感染引发,症状轻时可哺乳并抗感染,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乳腺导管扩张症病因不明,症状轻时保守治疗,严重时手术;乳腺纤维瘤与雌激素失衡等有关,小的无症状肿块可定期检查,大的或生长快的可手术切除。初产妇要学习哺乳知识防淤积,高龄产妇要注意休息和检查,有家族史的产妇要密切关注乳房并定期专项检查。
一、乳汁淤积
1.原因:产后乳腺开始大量分泌乳汁,如果乳汁不能及时、充分地排出,就会在乳腺导管内积聚形成肿块,并引起疼痛。这可能是由于哺乳姿势不正确,导致婴儿不能有效地吸吮乳汁;或者乳汁分泌过多,婴儿食量有限,剩余乳汁未能及时排空。初产妇由于缺乏哺乳经验,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另外,产妇过度疲劳、情绪紧张也可能影响乳汁的排出。
2.症状:乳房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有明显的胀痛感,皮肤表面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的发红。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在哺乳时或按压乳房时疼痛会加重。
3.应对措施:纠正哺乳姿势,确保婴儿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以利于乳汁的充分吸吮。增加哺乳次数,让婴儿多吸吮患侧乳房。如果婴儿吸吮后仍有剩余乳汁,可以使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也可以进行乳房按摩,从乳房外侧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乳腺组织。还可以用热毛巾热敷乳房,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块。
二、乳腺炎
1.原因:多由乳汁淤积后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容易侵入乳腺组织,引发炎症。产妇身体抵抗力下降、不注意乳房卫生等因素也会增加乳腺炎的发生风险。此外,长期佩戴过紧的胸罩,影响乳房的血液循环和透气性,也可能诱发乳腺炎。
2.症状:乳房出现红肿、热痛,肿块边界相对清晰,疼痛较为剧烈,严重时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炎症初期,乳房可能只是局部疼痛和轻微肿胀,随着病情发展,红肿范围会扩大,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
3.应对措施:症状较轻时,可继续哺乳,以促进乳汁排出,减轻淤积。同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形成脓肿,则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在治疗期间,产妇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营养,以提高身体抵抗力。要保持乳房清洁,可用温水清洗乳头,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
三、乳腺导管扩张症
1.原因: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内分泌失调、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乳腺导管会逐渐老化、扩张,分泌物排出不畅,容易引发炎症反应。此外,吸烟、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生有关。
2.症状:乳房可出现肿块,大小不一,质地较硬,有时伴有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可能为淡黄色、脓性或血性。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在月经周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3.应对措施:症状较轻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遵医嘱使用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如果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四、乳腺纤维瘤
1.原因:与雌激素水平失衡有关,雌激素刺激乳腺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形成肿瘤。育龄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乳腺纤维瘤在这个年龄段较为常见。此外,遗传因素、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症状:乳房内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好,一般无明显疼痛,少数患者可能有轻微的胀痛或隐痛。肿块生长缓慢,大小相对稳定。
3.应对措施: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乳腺纤维瘤,可以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检查,观察肿块的变化。如果肿块较大或生长较快,影响乳房外观或引起明显不适,可考虑手术切除。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初产妇:由于缺乏哺乳经验,更容易出现乳汁淤积和乳腺炎等问题。在产前可以参加孕妇学校的课程,学习正确的哺乳知识和技巧。产后要及时让婴儿吸吮乳房,避免乳汁淤积。一旦发现乳房有肿块或疼痛,不要惊慌,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的母乳喂养指导师。
2.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较差,发生乳腺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在孕期和产后要更加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3.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产妇:遗传因素可能使她们患乳腺疾病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产后要密切关注乳房的变化,除了进行常规的自我检查外,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乳腺专项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