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发的胃黏膜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胃肠道手术、胆囊疾病、幽门功能失调、胃排空延迟等;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症状等;诊断方法主要有胃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等)、手术治疗(RouxenY手术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防跌倒,女性孕期谨慎选药,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需调整生活方式,有相关病史人群要定期复查和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胆汁会顺着肠道正常流动,辅助消化脂肪等物质。但当幽门功能失调、胃幽门手术等原因导致幽门关闭不全时,胆汁就可能反流至胃内,损伤胃黏膜。
二、病因
1.胃肠道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等,破坏了幽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胆汁更容易反流进入胃内。
2.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胆囊疾病,会引起胆囊收缩功能异常,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
3.幽门功能失调: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不能有效防止胆汁反流。长期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导致幽门括约肌松弛,引发胆汁反流。
4.胃排空延迟:胃动力不足导致胃排空时间延长,胃内压力升高,促使胆汁反流。这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三、症状
1.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在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
2.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伴有黄绿色胆汁,呕吐后症状可能暂时缓解。
3.腹胀:患者常感到腹部胀满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更为明显。
4.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症状,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5.胃食管反流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这是由于反流的胆汁刺激食管黏膜所致。
四、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还能发现胆汁反流的迹象。
2.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以检测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胃酸和胆汁反流,以及反流的程度和时间。
3.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通过特殊的仪器检测胃内胆汁的含量,有助于明确胆汁反流的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对于缓解症状非常重要。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同时,应避免饭后立即平卧,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减少夜间胆汁反流。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结合胆盐类药物等。促胃肠动力药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结合胆盐类药物能与胆汁中的胆酸结合,减少胆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RouxenY手术、胆道分流术等,目的是重建消化道的正常解剖结构,防止胆汁反流。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存在胃肠道先天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症状,家长要留意孩子是否有反复腹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表现。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习惯。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必须用药时要严格遵医嘱。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肠道蠕动减慢,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注意避免因改变体位等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
3.女性: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孕期治疗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适当活动等方式缓解症状。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有酗酒、吸烟习惯的患者,必须戒烟戒酒,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5.有相关病史人群:曾经做过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术后要定期复查,注意观察是否有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患有胆囊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胆汁反流的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