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是什么病
附骨疽是一种骨与关节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骨髓炎,主要因毒邪深窜附着于骨致病。其病因包括外感邪毒、正气不足、余毒内伏;临床表现分急性期(起病急,有高热、患肢剧痛等)和慢性期(全身症状轻,有窦道、流脓等);诊断依靠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等);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急性期用抗生素,慢性期辨证用中药)、手术治疗(病灶清除等)及其他治疗(局部制动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治疗感染病灶、及时处理创伤等。
一、附骨疽的定义
附骨疽是一种骨与关节的化脓性疾病,现代医学中与急、慢性骨髓炎相当。它主要是由于毒邪深窜入里,附着于骨而引发的病症,以整个肢体深部持续性疼痛、胖肿,继而溃破流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为主要表现。
二、病因
1.外感邪毒:外界的热毒之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流注筋骨,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发病。例如开放性骨折后,如果伤口处理不当,细菌容易侵入骨髓引发感染。
2.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正气不足时,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毒邪的侵袭。像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正气相对不足;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正气亏虚;或者患有慢性疾病、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的人群,都更容易发病。
3.余毒内伏:体内原有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疔疮、疖肿等,毒邪未能完全清除,潜伏于体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毒邪流窜至筋骨而发病。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起病急骤,全身症状明显,可出现高热、寒战、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局部表现为患肢剧痛,活动受限,皮肤灼热,肿胀明显,压痛显著。
2.慢性期:多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症状。局部可见窦道形成,时流稀脓,或夹有死骨,伤口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四、诊断
1.症状体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高热、患肢剧痛、肿胀、压痛等急性期症状,以及窦道形成、流脓、死骨排出等慢性期症状,结合医生的体格检查进行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在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显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表现;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的细微病变;MRI检查对早期骨髓炎的诊断更为敏感,可发现骨髓内的炎症改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对于明确诊断和选择敏感抗生素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
1.药物治疗:急性期主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应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慢性期可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以扶正祛邪、托毒生肌。
2.手术治疗:对于有死骨形成、窦道经久不愈或局部有较大脓肿形成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死骨摘除术等。
3.其他治疗:包括局部制动、物理治疗等,以减轻疼痛,促进炎症消退。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附骨疽后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导致肢体畸形。治疗时应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促进身体恢复。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体温、患肢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较差,恢复能力弱。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治疗效果。此外,老年人在康复期间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以免加重病情。
3.孕妇:孕妇患附骨疽后,治疗用药需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尽量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局部制动、物理治疗等。如果必须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促进病情恢复。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由于免疫力低下,病情容易反复,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如有伤口应及时处理。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积极治疗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防止毒邪流窜至筋骨。
4.对于开放性骨折等创伤患者,要及时进行清创处理,预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