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通过分解尿素、分泌毒素损伤胃黏膜,不同年龄和有家族史人群感染后情况有别)、十二指肠胃反流(胆汁等反流破坏胃黏膜,不良生活方式、孕期、胆囊切除史等会增加反流几率)、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损伤胃黏膜,部分抗生素等也会损伤胃黏膜,不同人群对药物反应有差异)、自身免疫(体内产生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抗体,北欧常见、有遗传倾向且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易患)、年龄因素(老年人胃黏膜退行性改变、修复和屏障功能下降,且多病服药增加损伤风险)、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不当、吸烟、酗酒等损伤胃黏膜)以及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影响易感性,有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高)。
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具有螺旋形结构和鞭毛,能够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并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它通过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来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幽门螺杆菌还能分泌多种毒素和酶,如空泡毒素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等,这些物质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老年患者感染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炎症更易持续存在。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患慢性胃炎的风险可能更高。
二、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胆汁中的胆盐、磷脂酶A和胰液中的磷脂酶等物质,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膜的脂质,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使氢离子逆向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炎症、糜烂和出血等病变。长期吸烟、酗酒、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增加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几率。孕妇由于孕期生理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胃肠道,也可能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增加患慢性胃炎的风险。既往有胆囊切除手术史的患者,胆汁排放规律改变,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
三、药物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黏膜的血流减少、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减少,从而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和炎症。长期或大剂量使用NSAIDs的患者,患慢性胃炎的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减退,对NSAIDs的耐受性较差,更易发生药物性胃炎。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NSAIDs后,胃炎复发的可能性增大。
2.其他药物: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等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例如,一些抗生素可能破坏胃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影响胃黏膜的微生态环境,进而引发炎症。儿童使用抗生素时,由于其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出现药物相关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四、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可产生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壁细胞抗体可攻击胃黏膜中的壁细胞,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抗体则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巨幼细胞贫血。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地区较为常见,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女性患者相对较多,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胃炎的风险较高。
五、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会出现退行性改变,如黏膜萎缩、血管硬化等。老年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和屏障功能下降,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慢性胃炎。此外,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进一步增加了胃黏膜损伤的风险。
六、不良生活方式
1.饮食:长期食用过冷、过热、辛辣、粗糙食物,以及高盐饮食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高盐饮食会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内的氯离子浓度升高,促进亚硝胺类物质的合成,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度节食等,也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破坏胃黏膜的节律性保护机制。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增加,同时还能抑制胰液和胆汁的分泌,降低其对胃酸的中和作用,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3.酗酒: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还能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的炎症。
七、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慢性胃炎的发生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生理功能和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有慢性胃炎家族史的人群,其患慢性胃炎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对于这类人群,应更加注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