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麦粒肿
麦粒肿是一种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可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两型,主要与葡萄球菌感染有关,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尤以儿童为多见。其症状主要包括眼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邻近球结膜水肿,当脓液局限积聚时出现黄色脓头,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重者伴有耳前、颌下淋巴结大及压痛、全身畏寒、发热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早期湿热敷、局部用抗生素滴眼液、口服抗生素、切开排脓等。经过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预防麦粒肿应注意眼部卫生、饮食清淡、避免过度用眼、及时治疗眼部疾病等。
一、概述
麦粒肿又称睑腺炎,是一种眼睑腺体的急性、痛性、化脓性、结节性炎症病变。麦粒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但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尤以儿童为多见。麦粒肿可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两型:
内麦粒肿:为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其症状比较剧烈。睑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肿胀,可触及硬结,有压痛。如果病变位于睑板腺内,硬结会突出于睑结膜面,严重者还会在睑结膜面破溃,脓液排出后,症状会得到缓解而痊愈。
外麦粒肿:为睫毛毛囊所属的皮脂腺(Zeis腺)受感染所致,故又称外睑腺炎。初起时痒感逐渐加剧,眼睑水肿、充血,有胀痛和压痛,在近睑缘处可触及硬结。发生在外眦部者疼痛特别显著,外侧球结膜水肿,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如果病变位于外眦部,硬结会在睑缘处穿破,脓液排出后,症状会得到缓解而痊愈。
二、病因
麦粒肿的发生主要与葡萄球菌感染有关,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为常见。这种细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起感染:
外麦粒肿:主要是由于葡萄球菌通过睑缘或睫毛毛囊的皮脂腺或变态汗腺开口入侵引起感染。
内麦粒肿:主要是由于睑板腺开口处堵塞,导致腺体分泌物潴留,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而引起感染。
三、症状
麦粒肿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眼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邻近球结膜水肿。
当脓液局限积聚时出现黄色脓头,外麦粒肿发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腺,表现在皮肤面;内麦粒肿发生在睑板腺,表现在结膜面,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
重者伴有耳前、颌下淋巴结大及压痛、全身畏寒、发热等。
四、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提示感染情况。
2.其他检查
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其他检查,如眼部超声、CT等,以了解麦粒肿的病情和累及范围。
五、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通常可以明确诊断。医生一般会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症状特点,进行眼部检查,观察眼睑的红肿、硬结、压痛等情况,有时还会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辅助诊断。
六、治疗
麦粒肿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湿热敷
可以促进浸润吸收或硬结迅速化脓。
2.局部用抗生素滴眼液
如妥布霉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每日4~6次滴眼。睡前涂抗生素眼膏,如红霉素眼膏。
3.口服抗生素
如果症状严重,或出现了全身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
4.切开排脓
当脓肿形成后,需要及时切开排脓。外麦粒肿在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在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
七、预后
麦粒肿经过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起眼睑蜂窝织炎等并发症。
八、预防
麦粒肿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以下是一些预防麦粒肿的方法:
1.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
2.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避免过度用眼,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后,应适当休息,放松眼睛。
4.及时治疗眼部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等,以免引起麦粒肿。
九、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是麦粒肿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的免疫力较低,更容易感染细菌。在治疗儿童麦粒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使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以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尽量选择局部用药,避免使用口服药物,以免引起全身性的不良反应。
如果麦粒肿反复发作,或出现了严重的症状,如高热、寒战等,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孕妇
孕妇在治疗麦粒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
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先尝试局部治疗,如热敷、按摩等,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
3.哺乳期妇女
哺乳期妇女在治疗麦粒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使用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
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先尝试局部治疗,如热敷、按摩等,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的半衰期和代谢途径,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造成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