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如何确诊
慢性胆囊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进行,包括病史采集,了解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及发作频率等情况、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进行腹部触诊查右上腹压痛和墨菲氏征,观察黄疸、发热等体征;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判断炎症,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及胆管情况,检测淀粉酶排除急性胰腺炎;影像学检查,超声为首选,还可进行CT、MRI、胆囊造影;此外,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诊断时需注意其特点,如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且要考虑基础疾病,孕妇避免辐射检查及注意药物对胎儿影响,儿童症状不典型、检查要安抚情绪且用药需谨慎。
一、病史采集
1.症状询问: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右上腹疼痛,疼痛可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了解这些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等。例如,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可能提示与胆囊收缩有关。
2.既往史:询问患者是否有急性胆囊炎发作史,因为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胆囊炎。同时了解患者是否有胆结石病史,胆结石是慢性胆囊炎的常见病因之一。此外,还需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
3.个人史: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会增加胆囊负担,容易诱发胆囊炎;是否有酗酒史,酒精对胆囊有刺激作用;以及患者的运动情况,缺乏运动可导致胆囊排空延迟,胆汁淤积,增加胆囊炎的发病风险。
4.家族史:询问家族中是否有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患者,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患者患慢性胆囊炎的风险增加。
二、体格检查
1.腹部触诊:医生会对患者的腹部进行触诊,检查右上腹是否有压痛,墨菲氏征是否阳性。墨菲氏征检查方法为:医生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为墨菲氏征阳性。墨菲氏征阳性对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其他体征: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黄疸可能提示胆囊炎症累及胆管,导致胆管梗阻。同时检查患者是否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炎症。一般情况下,慢性胆囊炎患者在炎症发作时白细胞计数可能会轻度升高。
2.肝功能检查:检测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了解肝脏功能及胆管是否有梗阻。如果胆管梗阻,胆红素水平可能会升高,碱性磷酸酶也可能出现异常。
3.淀粉酶:检测血、尿淀粉酶,排除急性胰腺炎等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胆囊的大小、形态、壁的厚度及腔内情况。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壁通常增厚,毛糙,胆汁透声可减低,有时可见胆囊内有光点、光团等回声,提示可能存在胆囊结石。同时,超声还可以观察胆囊的收缩功能,通过进食前后胆囊大小的变化来评估。
2.CT检查:对于超声检查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胆囊占位性病变等情况,可进行CT检查。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的结构,有助于发现胆囊的细微病变及判断是否存在并发症。
3.MRI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有胆管病变时,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胆道系统图像,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4.胆囊造影:口服胆囊造影剂后,通过X线检查观察胆囊的形态、功能及是否有结石等情况。但该检查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肠道吸收功能、胆囊浓缩功能等,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应更加仔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避免检查和治疗对患者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2.孕妇:孕妇在孕期生理发生一系列变化,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汁黏稠度增加,容易发生胆囊炎。但由于孕期的特殊性,在诊断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辐射的检查方法,如CT等。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对孕妇和胎儿相对安全。同时,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3.儿童:儿童慢性胆囊炎相对较少见,其症状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腹痛、呕吐等。在诊断过程中,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食情况、近期是否有感染等。超声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在检查时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同时,儿童的用药需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