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慢性盆腔炎的原因是什么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盆腔炎性疾病未彻底治疗、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及其他因素,特殊人群也需特别关注。病原体感染分外源性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多经性接触感染特定人群;内源性病原体则是阴道内菌群,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或阴道微生态遭破坏时上行感染。盆腔炎性疾病急性期治疗不规范或反复感染易转为慢性。邻近器官炎症如阑尾炎、腹膜炎蔓延也可致慢性盆腔炎。其他因素有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及盆腔淤血。孕期女性患慢性盆腔炎影响自身及胎儿,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下降易患病,青少年女性生殖系统未成熟,不当行为增加发病风险,这三类特殊人群都需注重卫生、增强意识并及时就医。
一、病原体感染
1.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等。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可侵袭子宫颈管柱状上皮,沿黏膜面扩散引起浅层感染,累及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生殖支原体也与盆腔炎性疾病密切相关,其感染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引发炎症反应。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16岁)、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等人群,由于性接触频繁且防护意识薄弱,感染这些病原体的风险更高。
2.内源性病原体:来自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以混合感染多见。常见的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厌氧菌有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如长期劳累、熬夜、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等导致全身或局部防御功能减弱时,这些原本寄生于阴道内的菌群可能会大量繁殖并上行感染,引发慢性盆腔炎。另外,一些女性过度清洁阴道,破坏阴道正常的微生态环境,也会增加内源性病原体感染的几率。
二、盆腔炎性疾病未彻底治疗
1.急性期治疗不规范:盆腔炎性疾病急性期时,如果未能及时、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病原体可能无法被完全清除,炎症迁延不愈,从而转为慢性盆腔炎。例如,一些患者在症状稍有缓解后就自行停药,导致治疗不彻底。
2.反复感染:部分患者在盆腔炎性疾病治愈后,因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卫生等,导致病原体再次入侵,反复发生盆腔炎性疾病,最终发展为慢性盆腔炎。如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经期进行性生活等,都可能增加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三、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1.阑尾炎:阑尾与右侧输卵管相邻,当阑尾发生炎症时,如果未得到及时控制,炎症可直接蔓延至右侧输卵管,引起输卵管炎,进而累及整个盆腔,导致慢性盆腔炎。
2.腹膜炎:盆腔腹膜与腹腔腹膜相连,腹膜炎时,炎症可通过腹膜的连续性蔓延至盆腔,引发盆腔炎症。如果腹膜炎治疗不彻底,炎症反复刺激盆腔组织,就容易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四、其他因素
1.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手术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过早性生活等,病原体可经生殖道上行感染并扩散到盆腔,引起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对于有多次宫腔手术史的女性,由于子宫内膜及生殖道的损伤,感染风险更高。
2.盆腔淤血:长期的盆腔淤血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组织营养供应不足,代谢产物堆积,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降低局部抵抗力,从而容易引发炎症。一些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女性,盆腔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出现盆腔淤血,增加慢性盆腔炎的发病风险。另外,子宫后倾后屈位等子宫位置异常,也可能影响盆腔静脉回流,导致盆腔淤血。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期女性: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生殖道防御功能可能会有所改变,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若孕期发生慢性盆腔炎,不仅会影响孕妇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增加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因此,孕期女性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过于频繁及不卫生的性行为。一旦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白带异常等疑似盆腔炎症状,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避免自行用药对胎儿造成伤害。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也容易发生慢性盆腔炎。绝经后女性应注意外阴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清洗外阴。适当增加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如出现盆腔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因为绝经后对妇科疾病关注度降低而延误治疗。
3.青少年女性:青少年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过早开始性生活、不注意性卫生等行为,会大大增加慢性盆腔炎的发病风险。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教导她们正确的卫生知识,如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等。同时,青少年女性如有下腹部不适等症状,不要因为害羞而隐瞒病情,应及时告知家长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