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结合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征且伴有胃黏膜糜烂的常见胃部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胆汁反流、精神因素等;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诊断依靠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和病理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严重并发症时需手术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特殊职业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合理用药、减轻精神压力及定期体检。
一、定义和概述
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结合了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特征,同时伴有胃黏膜糜烂。浅表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浅层的炎症,而萎缩性胃炎则涉及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糜烂是指胃黏膜表面出现的浅溃疡,尚未穿透黏膜肌层。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Hp可在胃内长期生存,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炎症和糜烂。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等,都可能损伤胃黏膜。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抑制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机制,导致胃炎和糜烂。
4.胆汁反流:胆汁反流至胃内,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炎症和糜烂。
5.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三、症状
1.上腹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
2.消化不良: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可能与胃的消化功能下降有关。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反酸、烧心、黑便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病理检查等,以确定是否存在Hp感染。
3.病理检查:胃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和类型,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调整饮食习惯: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减轻精神压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2.药物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发现Hp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天。
抑制胃酸分泌:常用的药物包括PPI和H2受体拮抗剂,可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糜烂愈合。
保护胃黏膜:使用铋剂、铝碳酸镁等药物,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伤。
促进胃肠动力:对于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药物,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3.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如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胃出血、穿孔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的胃黏膜修复能力较弱,病情恢复可能较慢。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
2.儿童:儿童的胃黏膜比较娇嫩,患病后应更加注意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时,应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在治疗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时,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同时,应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可能引起宫缩的食物。
4.特殊职业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常熬夜的人群,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或粉尘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七、预防
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
3.合理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4.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