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什么意思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致固有腺体萎缩,常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其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因素、胆汁反流、遗传及年龄因素等;症状有消化不良、贫血等;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和中医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其他基础疾病者治疗需特别注意;多数患者积极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可缓解、病情可控制,但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胃癌,需定期复查胃镜,预防则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积极治疗胃部疾病和定期体检。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萎缩,常伴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简单来说,就是胃黏膜变薄了,正常的胃腺体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这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作用下导致胃黏膜萎缩。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粗糙、过热食物,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增加患病风险。
3.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
4.胆汁反流:胆汁反流进入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炎症和萎缩。
5.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6.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下降,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率会增加。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1.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
2.贫血症状:由于胃黏膜萎缩,影响维生素B12和铁的吸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
3.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伴有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1.胃镜检查:这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溃疡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病理检查: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可以确定胃黏膜萎缩的程度、有无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情况。
3.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病理检测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
4.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等检查,可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粗糙、过热食物,戒烟戒酒,规律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进行根除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法。
3.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可选用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制剂、抑酸药等进行对症治疗,以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4.中医治疗:中医中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胃黏膜修复能力差,病情相对较重,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应选择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老年人的饮食应更加细软、易消化,注意营养均衡。
2.儿童:儿童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习惯等。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患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治疗需要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尽量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如果症状严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4.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基础疾病的治疗。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和康复。
七、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后和预防
1.预后: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胃癌,尤其是伴有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以便早期发现癌变并进行治疗。
2.预防: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粗糙、过热食物,戒烟戒酒,规律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积极治疗胃部疾病,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