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胫腓骨骨折
胫腓骨骨折指胫骨和腓骨的骨折,胫骨是小腿主要承重骨,腓骨起辅助支撑等作用,其多由直接暴力(如交通事故等)或间接暴力(如运动损伤)引起,症状有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异常活动等。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X线、CT、MRI检查。治疗分保守治疗(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康复分早期(术后12周,减轻疼痛肿胀等)、中期(术后26周,增加训练强度)、后期(术后6周3个月,开始部分负重行走等)及康复后期(3个月以后,全面功能训练)。特殊人群如儿童要避免影响骨骼生长,老年人要加强营养、康复循序渐进,孕妇治疗用药要考虑对胎儿影响,患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要控制血糖、心血管疾病要监测心率血压。
一、定义
胫腓骨骨折指的是发生在胫骨和腓骨的骨折。胫骨是小腿的主要承重骨,位于小腿内侧,对人体站立和行走时的负重起关键作用;腓骨位于小腿外侧,主要起到辅助支撑和肌肉附着的作用。胫腓骨骨折是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
二、病因
1.直接暴力: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撞击等,暴力直接作用于胫腓骨,可导致骨折。例如,汽车直接撞击小腿,可能造成胫腓骨的横形、斜形或粉碎性骨折。
2.间接暴力:多见于运动损伤,如跑步时突然扭转、滑倒等。这种情况下,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胫腓骨发生骨折,常为螺旋形或斜形骨折。例如,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突然变向,可能导致胫腓骨螺旋形骨折。
三、症状
1.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活动或触碰时疼痛加剧。
2.肿胀:骨折周围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肿胀。
3.畸形:骨折断端移位可使小腿外观出现畸形,如成角、缩短等。
4.功能障碍:患者无法正常站立、行走,小腿的活动功能受到明显限制。
5.异常活动:在非关节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活动,这是骨折的典型表现之一。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受伤小腿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有无肿胀、畸形、压痛等,同时检查小腿的活动情况和神经、血管功能。
2.X线检查:是诊断胫腓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3.CT检查:对于复杂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4.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折周围软组织、神经和血管的损伤情况。
五、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稳定性较好的患者。主要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手法复位是在局部麻醉下,通过手法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位置,然后用石膏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不稳定骨折或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是通过手术切开皮肤和组织,将骨折断端复位后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钉等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则是在X线透视下将骨折复位,然后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六、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此阶段主要目的是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血液循环。患者可进行脚趾和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同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随着骨折初步愈合,可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
3.后期康复(术后6周3个月):骨折基本愈合,可开始部分负重行走训练。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行走的时间,同时进行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
4.康复后期(3个月以后):骨折完全愈合后,可进行全面的功能训练,如跑步、跳跃等,以恢复小腿的正常运动能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较快。但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影响骨骼的生长。儿童的依从性较差,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康复情况,确保固定的石膏或支具不松动。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活动能力,合理安排康复训练。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再次受伤。
3.孕妇:孕妇发生胫腓骨骨折后,治疗和用药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和检查手段。康复训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流产或早产。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骨折后容易发生感染,影响骨折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伤口护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血压,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心血管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