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和胃炎有什么区别
肠胃炎和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肠胃炎指胃和肠道黏膜炎症,由感染、饮食、药物等引起,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及脱水等全身症状,通过病史症状及粪便、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调整饮食、补充水电解质,依病因用抗生素、止泻止吐药等;胃炎主要是胃黏膜炎症,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生活习惯、药物等,症状以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靠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诊断,治疗要改善习惯,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根除,依症状用抑酸、促动力等药。儿童、老年人、孕妇这些特殊人群患这两种疾病时,因自身生理特点在诊断、治疗及注意事项上各有不同。
一、定义
1.肠胃炎:是指胃和肠道黏膜发生的炎症,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累及胃和肠道两个部位。
2.胃炎:主要是胃黏膜的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像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药物刺激、胆汁反流、应激等,病变主要局限于胃部。
二、症状
1.肠胃炎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较为常见,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频繁,粪便多为稀水样便,严重时一天可达十几次甚至更多;还可能伴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
全身症状:因频繁腹泻和呕吐,易导致脱水,表现为口渴、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时,会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甚至休克。
2.胃炎
胃肠道症状:上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可为隐痛、胀痛、烧灼样痛等,疼痛部位多在剑突下;常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呕吐相对肠胃炎来说较少且程度轻。
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若长期胃炎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表现。
三、病因
1.肠胃炎
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寄生虫(如贾第虫)感染是常见原因,多通过食物、水传播。
饮食因素:食用被污染食物、变质食物,或暴饮暴食、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易引发肠胃炎。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引发炎症。
2.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病因,该菌可在胃内长期定植,损伤胃黏膜屏障。
饮食与生活习惯:长期酗酒、大量饮用浓茶咖啡、高盐饮食等,会刺激胃黏膜。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易引起胃黏膜损伤。
其他因素: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异常、精神压力大等也可导致胃炎。
四、诊断方法
1.肠胃炎
病史与症状:医生通过询问近期饮食、旅行、接触史及症状表现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检测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病原体等;血常规可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类型;血生化检查可了解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
2.胃炎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观观察胃黏膜病变,还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程度、有无萎缩、肠化生等。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检测等方法,判断是否感染该菌。
血液检查:可检测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等指标,辅助评估胃黏膜功能。
五、治疗方法
1.肠胃炎
一般治疗:症状较轻时,通过调整饮食,如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可缓解。
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生素;腹泻严重者,用止泻药;呕吐严重者,用止吐药;有脱水症状者,需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2.胃炎
一般治疗: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戒烟戒酒,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
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需进行根除治疗,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有胃酸过多症状者,用抑酸药;有消化不良症状者,用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肠胃炎: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患肠胃炎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精神状态、尿量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成人药物,严格遵医嘱。
胃炎:儿童胃炎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若怀疑感染,检查和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抗生素。日常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2.老年人
肠胃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患肠胃炎后恢复慢,且可能加重原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胃炎:老年人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用药需调整剂量和种类,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关注营养状况,预防因胃炎导致营养不良。
3.孕妇
肠胃炎:孕妇用药受限,发生肠胃炎时,优先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需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胃炎:孕期由于激素变化,易加重胃炎症状。饮食宜少食多餐,避免空腹,可适当食用碱性食物缓解胃酸不适。如需用药,务必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