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什么意思
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非细菌感染的良性乳腺疾病,主要因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细菌感染致病。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乳房肿块、乳头内陷、乳晕周围脓肿等,可通过乳腺超声、钼靶、乳管造影、乳头溢液涂片及病理检查诊断。治疗上,症状轻、病情早期患者适用非手术治疗,病情重、肿块大等患者可考虑手术。特殊人群如年轻女性、更年期女性、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需分别注意乳房清洁与检查、维持激素平衡、谨慎诊断治疗。预防要保持乳房清洁、选合适内衣、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定期体检。
一、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定义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又被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并非细菌感染所致。它主要是由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感染等因素,导致乳腺导管扩张、管壁炎症、纤维组织增生,使导管周围出现无菌性炎症及肿块,有时还会伴随乳头溢液等症状。
二、发病原因
1.导管排泄障碍:如导管先天性畸形、狭窄、堵塞等,导致导管内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导管扩张。此外,乳头内陷使导管开口堵塞,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也易引发该病。
2.激素刺激:异常的激素刺激会使导管上皮产生异常分泌,导管内积聚大量分泌物,从而引起导管扩张。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乳腺导管上皮萎缩,导管内分泌物变得浓稠,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3.细菌感染:导管内的分泌物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环境,一旦细菌感染,就会引发炎症,导致导管扩张进一步加重。
三、临床表现
1.乳头溢液:是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常见症状之一,溢液的颜色多样,可为淡黄色、脓性、血性等。溢液的量也因人而异,有时仅为少量液体,有时则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流出。
2.乳房肿块:肿块可位于乳晕下或乳房其他部位,大小不一,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与皮肤粘连。肿块可伴有疼痛或压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可为胀痛、刺痛或隐痛。
3.乳头内陷:部分患者会出现乳头内陷的情况,这是由于导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牵拉乳头所致。
4.乳晕周围脓肿: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炎症可进一步发展,形成乳晕周围脓肿,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加剧,有波动感。
四、诊断方法
1.乳腺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乳腺导管的形态、结构及有无扩张,还能发现导管内的异常回声,对于判断病变的性质有一定帮助。
2.乳腺钼靶检查:能观察乳腺的整体结构,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肿块等病变,有助于排除其他乳腺疾病。
3.乳管造影:通过向乳腺导管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摄影,可清晰显示导管的形态、走行及有无堵塞、扩张等情况,对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具有重要价值。
4.乳头溢液涂片检查:通过对乳头溢液进行涂片,观察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溢液的性质,排除乳腺导管内癌等恶性疾病。
5.病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恶变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的“金标准”。
五、治疗措施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病情早期的患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激素类药物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肿块较大、反复发作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乳腺导管切除术、乳腺区段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年轻女性处于乳腺发育和生理变化较为活跃的时期,应注意保持乳房清洁,选择合适的内衣,避免乳头受到挤压和损伤。如果出现乳头溢液、乳房肿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乳腺组织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更容易患乳腺导管扩张症。因此,更年期女性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等,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平衡,降低发病风险。
3.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乳腺生理状态特殊,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在孕期和哺乳期,应注意乳房护理,避免乳汁淤积。如果出现乳房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尽量避免对胎儿和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七、预防措施
1.保持乳房清洁:经常用温水清洗乳房,尤其是乳头和乳晕部位,保持局部清洁卫生,防止细菌滋生。
2.选择合适的内衣:选择材质舒适、大小合适的内衣,避免过紧或过松的内衣对乳房造成不良影响。
3.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和专业的乳腺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疾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