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胃黏膜慢性炎症无萎缩改变且胆汁反流入胃的病症。病因包括幽门功能失调、胃肠动力紊乱、胆囊疾病等。症状有消化不良(上腹痛、腹胀、嗳气)及胆汁反流(口苦、恶心呕吐)相关表现。诊断依靠胃镜、病理及其他如钡餐、胆汁反流监测等检查。治疗分一般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者)各有用药及治疗注意事项。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概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指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且无萎缩性改变,同时伴有胆汁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的情况。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胃黏膜炎症、糜烂等病变。
二、病因
1.幽门功能失调: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重要结构,若幽门功能出现异常,如幽门关闭不全,胆汁就容易反流入胃。一些胃部手术可能损伤幽门结构,增加胆汁反流风险;老年人幽门功能生理性衰退,也可能导致反流。
2.胃肠动力紊乱:胃肠蠕动不协调,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强,可促使胆汁反流入胃。长期精神压力大、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生活不规律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胃肠动力。
3.胆囊疾病: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失去胆囊的储存和浓缩功能,持续流入十二指肠,易发生胆汁反流。此外,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可能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放和成分,也与胆汁反流相关。
三、症状
1.消化不良症状:常见的有上腹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尤其在食用油腻食物后。还伴有腹胀,感觉腹部胀满不适,以及嗳气,即频繁的打嗝,多与胃内气体增多有关。
2.胆汁反流相关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口苦,这是由于胆汁反流至口腔所致;恶心、呕吐也较为常见,呕吐物中可能含有黄绿色胆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四、诊断
1.胃镜检查:这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重要方法。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情况,如黏膜的色泽、有无充血、糜烂,同时能发现胆汁反流的证据,如胃内可见黄绿色胆汁。
2.病理检查: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胃炎的类型、炎症程度以及有无其他病变,对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其他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形态、蠕动情况,间接判断是否存在胆汁反流;胆汁反流监测,如24小时胆汁监测,可精确记录胆汁反流的时间、次数等,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但该检查相对复杂,临床应用不如胃镜广泛。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症状。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防止夜间平卧时发生胆汁反流。
生活方式改变:戒烟戒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损伤胃黏膜。保持心情舒畅,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功能,可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胆汁反流。
2.药物治疗
促胃肠动力药:能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停留时间,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胃黏膜保护剂: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铝碳酸镁还能结合胆汁中的胆酸,减轻其对胃黏膜的损害。
抑酸剂: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与胆汁对胃黏膜的协同损伤,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抑酸作用强且持久,适用于症状较重患者;H2受体拮抗剂相对较弱,可用于症状较轻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谨慎。一般先采取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需使用药物,应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并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3.孕妇:孕妇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整个孕期,尤其是孕早期,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症状严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和饮食控制对于孕妇更为重要,如避免食用可能加重反流的食物,保持适当运动等。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患者,同时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时,要注意药物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预防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