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是因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发的异常子宫出血,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约占85%,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女性)和排卵性功血(较罕见,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又分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临床表现上,无排卵性功血为子宫不规则出血,排卵性功血中黄体功能不足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频发,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表现为经期延长;诊断需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诊断性刮宫、B超、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测定、凝血功能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加强营养等)、药物治疗(止血药、激素类药物)和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不佳或无生育要求者);特殊人群方面,青春期女性需心理支持并避免过度治疗,生育年龄有生育要求者选不影响受孕的方法并积极调理,绝经过渡期女性因内膜癌风险高需重视诊断性刮宫,同时关注并发症。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定义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存在。
二、功血的分类
1.无排卵性功血:约占功血的85%,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成熟,不能建立规律排卵;绝经过渡期女性则因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几乎耗竭,易发生无排卵性功血。
2.排卵性功血:较无排卵性功血少见,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该类型又可分为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功能不足是指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引起黄体萎缩不全,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不能如期完整脱落。
三、功血的临床表现
1.无排卵性功血: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甚至大量出血。出血期间一般无腹痛或其他不适,出血量多或时间长时常继发贫血,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
2.排卵性功血:黄体功能不足者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有时月经周期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卵泡期延长、黄体期缩短,以致患者不易受孕或在孕早期流产。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长达910日,且出血量多。
四、功血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有无慢性疾病(如肝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等),近期有无精神紧张、情绪打击、过度劳累及环境改变等影响正常月经的因素。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妇科检查等,以排除全身性疾病及生殖道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
诊断性刮宫:目的是止血和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适用于年龄大于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
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状、子宫内膜厚度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基础体温测定:是诊断排卵性功血的简易方法。无排卵性功血基础体温呈单相型;黄体功能不足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高温相小于11日;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
激素测定:包括血清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睾酮等,了解卵巢功能和内分泌状态。
凝血功能检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五、功血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对于出血时间长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可减少出血。
激素类药物:无排卵性功血青春期及生育年龄患者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绝经过渡期患者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常用药物有雌激素、孕激素、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等。排卵性功血则根据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药物,如黄体功能不足可选用黄体酮等补充孕激素;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可使用孕激素或绒促性素调节。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宜用药、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功血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家长和医生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紧张情绪。治疗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避免过度治疗影响生殖内分泌轴的发育。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2.生育年龄女性: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时应尽量选择不影响排卵和受孕的方法。在治疗功血的同时,积极查找病因,如存在内分泌紊乱等情况,应进行相应的调理。孕期要加强产检,密切观察胎儿发育情况。
3.绝经过渡期女性: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诊断性刮宫是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同时,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