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怎么回事
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是常见妇科疾病,指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经检查无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病因包括内分泌失调(青春期轴发育不完善、围绝经期卵巢衰退、育龄期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全身性及子宫内膜局部疾病。症状有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异常。诊断方法有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血液检查、诊断性刮宫。治疗分药物(不同年龄段用药不同)和手术(刮宫术、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两种。特殊人群各有注意事项,青春期要及时就医并心理疏导;育龄期考虑生育功能影响及避孕;围绝经期关注绝经相关疾病预防;合并其他疾病者需多学科协作治疗原发病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定义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异常的子宫出血,经检查后未发现全身及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而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致。
二、病因
1.内分泌失调: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完善,激素分泌不稳定;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都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从而引发功血。育龄期女性若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也可能影响内分泌,造成激素失衡,引发异常子宫出血。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增加功血的发生风险。
3.疾病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可能影响机体的凝血机制或内分泌调节,进而导致功血。此外,子宫内膜局部的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等也可能与功血的发生有关。
三、症状
1.月经周期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可从原本规律的周期变为毫无规律,如原本2830天的周期,可能延长至数月一次,或缩短至十几天就来一次月经。
2.经期长短不一:正常经期一般为37天,功血患者的经期可能会明显延长,可达十几天甚至数月不止;也可能出现经期缩短,仅持续12天。
3.经量异常:经量可增多,表现为每次月经量明显多于以往,使用的卫生巾数量明显增加,甚至可能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贫血;也可能经量减少,点滴即净。
四、诊断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妇科检查,了解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的情况,排除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宫颈炎等。
2.超声检查:通过B超等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和卵巢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结构,查看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变。
3.血液检查: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性激素六项等指标,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和内分泌水平。血常规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的程度;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出血;性激素六项可以评估内分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激素失衡。
4.诊断性刮宫: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怀疑有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可进行诊断性刮宫。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子宫内膜的病变情况,以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
五、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段和病情的患者,药物治疗方案有所不同。青春期和育龄期患者,多采用性激素类药物来调整月经周期、止血,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围绝经期患者,可使用孕激素来控制出血,调整周期。此外,还可使用一些止血药物辅助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刮宫术、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刮宫术可迅速止血,并具有诊断价值;子宫内膜切除术适用于经量多的患者,通过切除子宫内膜减少月经量;子宫切除术则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且患者无生育需求时的一种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孩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心理较为敏感。一旦出现月经异常,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因害羞或忽视而延误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同时,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营养,鼓励其适当运动,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2.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可能有生育需求,在治疗功血时,应充分考虑治疗方法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治疗方案应尽量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药物或手术方式。此外,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避孕,避免因异常子宫出血影响受孕或导致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3.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除了要积极治疗功血外,还应关注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其他绝经相关疾病的预防。由于功血可能导致贫血,患者应适当补充铁剂、维生素C等,以纠正贫血。同时,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4.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对于合并有甲状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功血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因为原发病的控制情况可能会影响功血的治疗效果,所以需要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