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怎么造成的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该菌损伤胃黏膜保护机制,引发炎症反应,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及有胃部疾病病史者更易患病;二是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致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糖皮质激素影响胃黏膜修复和防御功能,老人、儿童、女性及有溃疡病史者受影响更大;三是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破坏胃黏膜屏障且刺激胃酸分泌,刺激性食物反复刺激胃黏膜,男性、年轻人、老人及有胃部不适病史者易因饮食致病;四是精神因素,长期不良情绪影响胃肠道调节,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及修复能力下降、胃酸分泌失调,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患病几率高;五是其他因素,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有胆囊疾病史者,自身免疫因素产生针对胃黏膜的自身抗体,多发生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人群。
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它凭借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细菌创造适宜生存环境,同时氨对胃黏膜有直接毒性作用。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空泡毒素等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和凋亡,引发炎症反应。在全球范围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约有10%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部分会发展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逐渐减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易发生慢性糜烂性胃炎。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共用餐具、接吻等增加感染几率。有胃部疾病病史的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可能性更高。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抗炎、止痛、退热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可促进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等。当NSAIDs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等的侵袭,导致胃黏膜糜烂。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发生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风险是未服用者的35倍。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服用NSAIDs后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女性可能对NSAIDs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更为敏感。生活中自行随意服用NSAIDs药物,不遵循医嘱,会增加发病风险。有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NSAIDs后更易诱发慢性糜烂性胃炎。
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但同时也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它可抑制胃黏液的分泌,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还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发生胃部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其胃黏膜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易受到药物的影响。
三、饮食因素
1.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同时,酒精还能刺激胃酸分泌,胃酸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长期酗酒者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男性饮酒比例相对较高,因此男性因饮酒导致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情况更为多见。年轻人若有长期大量饮酒的习惯,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有胃部不适病史的人群,饮酒后更易诱发疾病。
2.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过冷、过热、辛辣、粗糙等刺激性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过热的食物会烫伤胃黏膜,过冷的食物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可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增加。长期保持这种不良饮食习惯,会逐渐引发慢性糜烂性胃炎。老年人的胃黏膜较为脆弱,对刺激性食物更为敏感。
四、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导致胃黏膜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修复能力下降。同时,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使胃酸分泌失调。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下的人群,患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几率比正常人高。这种影响不分年龄和性别,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都有较高风险。有精神疾病病史或长期处于高压生活状态的人更易发病。
五、其他因素
1.胆汁反流:幽门功能障碍或胆囊疾病等可导致胆汁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磷脂酶A等成分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长期胆汁反流会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糜烂。中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幽门括约肌松弛,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有胆囊疾病史的患者,胆汁反流的发生率较高。
2.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胃黏膜的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损伤。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会出现胃黏膜萎缩、糜烂等病变。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多发生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无明显年龄和性别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