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窦炎
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是胃窦部位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伴有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等,是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自身免疫、胆汁反流、遗传和年龄因素等;症状有消化不良、贫血等;诊断依靠胃镜、病理、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需特殊注意;多数患者积极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部分会发展为胃癌,患者需定期随访复查胃镜。
一、定义和概述
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指胃窦部位的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同时伴有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目减少,导致胃黏膜变薄,可伴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该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这是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最主要的病因,Hp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黏膜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黏膜防御机制,进而导致胃黏膜萎缩。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粗糙、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发病风险。
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可攻击胃黏膜的壁细胞,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进而引起胃黏膜萎缩。
4.胆汁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胆汁、胰液和肠液大量反流入胃,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黏膜萎缩等病变。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发病中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聚集现象。
6.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可出现退行性改变,老年人胃黏膜的修复再生能力减弱,更易发生萎缩性改变。
三、症状
1.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疼痛一般无明显规律,进食后可能加重。
2.贫血:部分患者由于内因子缺乏或铁吸收障碍,可出现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3.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
四、诊断
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质地等变化,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及病变程度。
2.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金标准,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可确定是否存在萎缩、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病变,并评估其程度。
3.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等,以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
4.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贫血情况及胃内分泌功能。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患者存在Hp感染,应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方案进行根除治疗。
3.对症治疗:对于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制剂等进行治疗;对于贫血患者,可根据贫血的类型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
4.黏膜保护剂:可使用铝碳酸镁、硫糖铝等黏膜保护剂,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
5.中药治疗:一些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后,胃黏膜修复能力差,病情相对较重,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2.儿童:儿童患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习惯、改善生活方式等。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患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时,治疗应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症状。如果症状严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4.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基础疾病的治疗。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治疗效果。
七、预后和随访
1.预后: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病情可得到控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胃癌,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
2.随访: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建议轻度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胃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