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源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是由胆道疾病引发的常见胰腺炎类型,病因包括胆道结石、感染、蛔虫、胆管狭窄等,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腹胀等,诊断依靠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禁食、补液、止痛等)、药物治疗(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等)、手术治疗(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等)和内镜下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基础疾病者在诊治时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积极治疗胆道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一、定义
胆源性胰腺炎是指由胆道疾病引发的胰腺炎,是胰腺炎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在人体中,胆管和胰管通常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当胆道出现问题时,如结石、炎症等,可能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从而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导致胰腺炎。
二、病因
1.胆道结石:是最常见的病因。结石可阻塞胆总管末端,使胆汁排出不畅,胆汁逆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症。胆囊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都可能导致胆源性胰腺炎。
2.胆道感染:细菌感染引起的胆道炎症,可导致胆管黏膜充血、水肿,胆汁排泄受阻,进而引发胰腺炎。
3.胆道蛔虫:蛔虫进入胆管,可引起胆管梗阻和炎症,增加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4.其他:如胆管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也可能影响胆汁和胰液的正常排泄,导致胆源性胰腺炎。
三、症状
1.腹痛:是胆源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症状,常突然发作,疼痛剧烈,多位于上腹部,可向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2.恶心、呕吐:较为常见,呕吐后腹痛症状通常无明显缓解。
3.发热:一般为中度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可持续3-5天。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等并发症。
4.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由于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所致。
5.腹胀:由于胰腺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可引起腹胀。
四、诊断
1.血液检查:检测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可升高,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指标。同时,还可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是否存在并发症。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胆囊结石、胆管扩张等胆道病变,对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大小、有无渗出等情况,对于判断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MRI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更详细地观察胆道和胰腺的结构,有助于明确病因。
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胆管和胰管的情况,还可以进行治疗,如取出胆管结石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必要时才采用。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减少食物对胰腺的刺激,减轻胃肠道负担,缓解腹胀和呕吐症状。
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组织器官的正常灌注。
止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可选用合适的止痛药物。
2.药物治疗:
抑制胰液分泌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胰液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自身消化。
抗感染药物:如果存在胆道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
3.手术治疗:
对于胆源性胰腺炎伴有胆道梗阻或胆囊结石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
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等,可用于解除胆道梗阻,取出胆管结石。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2.儿童: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不典型。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3.孕妇:孕妇患胆源性胰腺炎时,治疗需要考虑胎儿的安全。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果病情较轻,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果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治疗,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基础疾病加重胰腺炎的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七、预防
1.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对于有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胆道疾病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发展导致胆源性胰腺炎。
2.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同时,要戒烟限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胆道疾病和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