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怎么检查
胃肠炎的诊断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病史采集需了解症状表现、饮食情况、接触史、既往病史及年龄性别因素;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和腹部检查,以评估全身状况和腹部情况;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血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查,用于判断感染情况、肠道炎症程度及内环境状态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CT、超声检查,用于排查并发症及其他疾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在检查时需分别考虑其特点,谨慎选择检查项目和用药。
一、病史采集
1.症状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腹泻的频率、性状(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有无腹痛及腹痛的部位、性质(如隐痛、绞痛、胀痛等)、程度、发作规律,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的性质(如胃内容物、胆汁等),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例如,频繁水样便可能提示病毒感染,而黏液脓血便则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2.饮食情况: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是否有外出就餐、聚餐等情况。例如,食用了变质的海鲜可能导致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胃肠炎。
3.接触史:询问患者是否有与胃肠炎患者的密切接触史,是否到过疫情高发地区等。在某些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期间,接触史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4.既往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炎症性肠病等,是否有食物、药物过敏史,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病情和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5.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胃肠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素的影响,且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女性在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胃肠道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患胃肠炎时需要特别关注胎儿的情况。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弹性等,评估患者是否有脱水表现。例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口唇干燥等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发热可能提示感染,而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可能与脱水、休克等有关。
2.腹部检查:进行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视诊观察腹部外形是否平坦、有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触诊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确压痛的部位,如麦氏点压痛可能提示阑尾炎,右上腹压痛可能与胆囊炎有关;叩诊检查肝浊音界是否正常,有无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的频率、音调,肠鸣音活跃可能提示肠道蠕动增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则可能与肠梗阻等有关。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常会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可能会升高。
2.粪便常规及培养:粪便常规检查可以观察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虫卵等,有助于判断肠道炎症的程度和病因。例如,粪便中大量白细胞提示肠道感染,而发现虫卵则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有关。粪便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3.血生化检查:检测电解质(如钠、钾、氯等)、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了解患者的内环境状态和肝肾功能情况。胃肠炎患者由于呕吐、腹泻,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及时检测电解质有助于及时纠正。
4.血清学检查:对于某些特定病原体的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来协助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在怀疑有肠梗阻、胃肠穿孔等并发症时,腹部X线平片可以帮助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肠管扩张等征象。
2.CT检查:对于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确的患者,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胃肠道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胃肠道的占位性病变、肠壁增厚等异常。
3.超声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腹部脏器的情况,排除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在进行检查时需要更加谨慎。在采集病史时,要详细询问喂养情况。由于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尽量安抚儿童的情绪,避免因哭闹影响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时,采血可能会给儿童带来恐惧和痛苦,应尽量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方式。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选择检查项目和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检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腹部体征可能不典型,需要仔细鉴别。同时,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进行血生化检查时要关注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3.孕妇:孕妇患胃肠炎时,检查方法的选择需要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应尽量避免使用X线和CT检查,如病情需要,可选择超声检查。在用药方面,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