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膝关节炎后表面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炎后表面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外科手术,当膝关节炎晚期保守治疗不佳时采用,手术去除受损膝关节表面部分并用人工关节假体替代;其原理是去除受损软骨和部分骨质后安装后表面设计的人工关节假体以模拟正常运动轨迹;适用于中老年人等多种情况但有特定禁忌;优势在于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矫正畸形;存在感染、血栓形成等风险并发症;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康复训练;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手术有不同考量。
一、膝关节炎后表面关节置换术的定义
膝关节炎后表面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外科手术方法。当膝关节炎发展到晚期,关节软骨严重磨损、关节畸形和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该手术。此手术主要是将受损的膝关节表面部分去除,然后用人工关节假体替代,以恢复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
二、手术原理
手术中,医生会去除膝关节受损的软骨和部分骨质,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病变部分。然后将人工关节假体精确安装在相应的骨骼部位。人工关节假体通常由金属和塑料等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磨性。后表面设计的关节假体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膝关节的正常运动轨迹,使膝关节在屈伸过程中更加自然、稳定,减少假体松动和磨损的风险。
三、手术适用人群
1.年龄:一般来说,年龄不是手术的绝对限制因素,但该手术更常用于中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因膝关节炎导致关节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不过,对于年轻患者,如果膝关节病变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也可考虑手术,但需充分评估患者的活动需求和预期寿命等因素。
2.性别:男女均可进行该手术,性别本身对手术的选择和效果影响不大,但女性可能在骨量等方面与男性存在差异,在手术评估和假体选择时需加以考虑。
3.生活方式:对于热爱运动、活动量较大的患者,若膝关节炎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运动能力,可考虑手术。但术后需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以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而对于生活较为sedentary(久坐)的患者,若膝关节疼痛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同样可通过手术改善生活质量。
4.病史:适用于患有严重膝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且经过长期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效果不佳的患者。此外,膝关节存在严重畸形(如内翻或外翻畸形)、关节间隙严重狭窄、疼痛持续且难以忍受的患者也可考虑该手术。但如果患者存在膝关节感染、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则可能不适合进行手术。
四、手术优势
1.缓解疼痛:能够有效减轻膝关节因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术后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改善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和稳定性,使患者能够更自如地行走、上下楼梯等。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通常会显著提高。
3.矫正畸形:对于存在膝关节畸形的患者,手术可以矫正畸形,改善下肢的力线,减轻关节的异常磨损。
五、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1.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1%2%。感染可能发生在术后早期或晚期,会导致手术失败,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2.血栓形成:手术可能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约为10%30%。血栓脱落后可能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
3.假体松动和磨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关节假体可能会出现松动和磨损,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翻修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相对较高。
4.神经血管损伤: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导致下肢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或出血等并发症。
六、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早期,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一般术后第12天即可开始进行简单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2.中期康复:术后12周,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如膝关节屈伸训练、站立和行走训练等。此时患者需要借助助行器进行部分负重行走。
3.后期康复:术后36个月,继续加强康复训练,提高膝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七、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手术耐受性可能较低。术前需要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康复过程中,由于老年人肌肉力量恢复较慢,需要延长康复时间,并加强护理,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2.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尚未发育成熟,一般不建议进行膝关节炎后表面关节置换术。如果必须进行手术,需要选择特殊设计的假体,并密切关注骨骼生长发育情况。
3.孕妇:孕妇由于生理状态特殊,手术风险较高,一般不考虑进行该手术。如果膝关节疾病严重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保守治疗,待分娩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手术。
4.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在术前评估心脏功能,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此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