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炎和肩周炎有什么区别
肩胛炎和肩周炎的区别与相关注意事项。肩胛炎是肩胛骨周围软组织炎症,多因劳损、外伤、不良姿势引起,发病部位在肩胛骨周围,疼痛为酸痛、胀痛,程度较轻,主要是肩胛骨活动受限,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自限性无菌性炎症,好发于50岁左右,与年龄、肩部制动、内分泌紊乱有关,病变集中在肩关节周围,疼痛剧烈,夜间加重,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受限,治疗方法类似但康复锻炼更强调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此外,还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特殊人群给出了注意事项,如中老年人避免过度劳累,儿童用药遵循儿科原则,女性特殊时期注意休息,男性注意劳动保护,长期伏案者保持正确姿势,运动员加强锻炼,有肩部外伤史告知医生受伤情况,患基础疾病者积极控制基础病。
一、定义与概念
1.肩胛炎:肩胛炎通常指肩胛骨周围肌肉、肌腱、滑囊等软组织的炎症,多因肩胛骨周围肌肉劳损、外伤、不良姿势等引起,导致局部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2.肩周炎: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自限性无菌性炎症,主要累及肩关节囊,导致关节囊粘连、僵硬,引起疼痛和活动障碍。
二、发病部位
1.肩胛炎:主要发病部位在肩胛骨周围,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等附着点及肩胛骨的骨膜等,疼痛和压痛以肩胛骨区域为主。
2.肩周炎: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肩关节周围,包括关节囊、韧带、肌腱等结构,疼痛和活动受限主要围绕肩关节展开。
三、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
肩胛炎:疼痛一般为酸痛、胀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多在肩胛骨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部位相对局限,可伴有肌肉紧张和压痛。
肩周炎:疼痛较为剧烈,呈持续性钝痛或刀割样痛,夜间疼痛加重,常常影响睡眠。疼痛范围较广,可放射至颈部、上臂及前臂等部位。
2.活动受限情况
肩胛炎:主要表现为肩胛骨的活动受限,如耸肩、内收、外展等动作困难,但肩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一般不受明显影响。
肩周炎: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以外展、上举、内旋、外旋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冻结肩”,即肩关节几乎完全不能活动。
四、发病原因
1.肩胛炎
劳损:长期从事肩部负重或重复性动作的工作,如搬运工、打字员等,使肩胛骨周围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劳损和炎症。
外伤:肩胛骨受到直接撞击、扭伤等外伤,可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引起炎症反应。
不良姿势:长期保持不良的坐姿、站姿,如弯腰驼背、耸肩等,会使肩胛骨周围肌肉受力不均,增加肌肉疲劳和损伤的风险。
2.肩周炎
年龄因素: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肩部软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囊和周围组织弹性降低,容易发生粘连和炎症。
肩部制动:肩部骨折、脱位或手术后长时间固定,可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引发肩周炎。
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可能影响肩部软组织的代谢和修复,增加肩周炎的发病风险。
五、治疗方法
1.肩胛炎
一般治疗: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姿势,可进行热敷、按摩、理疗等物理治疗,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也可外用止痛膏剂。
康复锻炼:进行肩胛骨周围肌肉的康复锻炼,如耸肩、肩胛骨内收外展等,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肩周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减少肩部活动,可采用热敷、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粘连。
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必要时可在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和局麻药进行封闭治疗。
康复锻炼:是治疗肩周炎的重要环节,包括爬墙、画圈、拉轮等运动,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关节粘连加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
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弱,无论是肩胛炎还是肩周炎,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注意保暖,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患肩胛炎或肩周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因外伤或不良姿势引起,应及时纠正姿势,避免过度运动,必要时进行康复治疗。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性别因素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和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恢复。在这些时期,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增加营养,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男性:男性通常从事体力劳动较多,肩部受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工作中应注意劳动保护,避免肩部过度劳累和受伤。一旦出现肩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伏案工作者:长期伏案工作者容易因不良姿势引发肩胛炎或肩周炎,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定时休息和活动肩部,可进行简单的肩部伸展运动,缓解肌肉疲劳。
运动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肩部受伤的概率较高,应加强肩部肌肉的锻炼,提高肩部的稳定性和抗损伤能力。受伤后应及时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恢复训练,导致病情反复。
4.病史因素
有肩部外伤史:有肩部外伤史的患者,发生肩胛炎或肩周炎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详细告知医生受伤情况,以便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肩部的保护,避免再次受伤。
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肩部软组织的修复能力较差,病情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肩部疾病的同时,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