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恢复方法
肱骨骨折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综合过程,包括复位治疗(手法复位适用于多数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用于手法复位失败等情况)、固定措施(外固定有石膏和小夹板,内固定用钢板等)、康复训练(分早、中、后期,不同阶段训练重点不同)、药物治疗(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康复护理(饮食、心理和功能锻炼监督),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运动员等特殊人群在治疗和康复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在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医生通过手法操作使骨折断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适用于大多数闭合性肱骨骨折,尤其是骨折移位不严重的患者。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骨骼柔韧性好,手法复位成功率相对较高;而老年人骨骼脆性大,复位时需更加轻柔,避免造成新的损伤。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复位难度可能增加,且复位后稳定性较差。
2.切开复位:当手法复位失败、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需要进行切开复位。通过手术切开皮肤、肌肉等组织,直视下将骨折断端复位,并使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物固定。该方法复位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强,更能承受切开复位手术;而老年人或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二、固定措施
1.外固定:
石膏固定:适用于骨折复位后较为稳定的情况。将石膏绷带浸湿后缠绕在骨折部位,起到固定作用。石膏固定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但长时间使用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尤其是对于活动量大的年轻人和儿童,需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石膏固定过紧会影响肢体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需定期复查调整。
小夹板固定: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木板、竹板等制成的小夹板,在骨折部位的周围进行固定。小夹板固定能较好地适应肢体的生理曲线,且可随时调整松紧度。但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固定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肢体的血运和感觉情况。儿童使用小夹板固定时,要防止其自行拆除,以免影响固定效果。
2.内固定:如上述切开复位时使用的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物,能提供较强的固定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和功能恢复。但内固定物在体内可能引起排异反应,尤其是过敏体质的患者需要特别关注。此外,内固定物在骨折愈合后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取出。
三、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伤后12周):此阶段骨折部位尚不稳定,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肌肉做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运动。如握拳、伸指等动作,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年龄较大的患者肌肉力量恢复相对较慢,训练强度要适当降低;而儿童可能配合度较差,需要家长或医护人员的引导和监督。
2.中期康复(伤后26周):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愈合,可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肘关节的屈伸、肩关节的外展、内收等运动,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有肩周炎等病史的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需要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3.后期康复(伤后6周以后):骨折基本愈合,此时主要进行力量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可通过提重物、拉伸弹力带等方式增强肌肉力量,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康复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恢复工作所需的特定技能上;而运动员则需要进行专项的运动康复训练,以恢复竞技水平。
四、药物治疗
1.止痛药物:疼痛是肱骨骨折患者常见的症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缓解疼痛。但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时需谨慎,尤其是低龄儿童应优先采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冷敷等。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不适,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如骨肽、钙剂等,可促进骨折的愈合。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由于存在骨质疏松情况,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药物对骨折愈合有一定帮助。但高钙血症患者禁用钙剂,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
五、康复护理
1.饮食护理: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可多吃瘦肉、鱼类、蛋类等;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选择低糖的食物。
2.心理护理:骨折后患者可能会因疼痛、活动受限等原因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关心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3.功能锻炼监督: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监督患者按照正确的方法和进度进行锻炼。儿童和老年人可能会因为怕疼或缺乏信心而不配合锻炼,需要耐心引导;而年轻人可能急于求成,过度锻炼导致损伤,要提醒其循序渐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肱骨骨折愈合较快,但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注意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康复训练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可采用游戏等方式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在固定期间,要防止儿童自行拆除固定装置。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能力较差。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康复训练的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孕妇:孕妇发生肱骨骨折后,治疗和康复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和检查方法。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摔倒对胎儿造成伤害。
4.运动员:运动员对肢体功能恢复的要求较高,康复训练要更具针对性。在骨折愈合后,要逐渐增加专项训练,恢复运动能力。但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再次受伤,可佩戴适当的护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