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二级
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比70%80%,二级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浸润生长且分化程度中等。其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皮肤改变、乳头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诊断依靠影像学、病理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包括手术(乳房切除或保乳)、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年轻和男性患者在治疗上各有注意事项;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需定期随访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分级依据
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乳腺癌的70%80%。它指的是癌细胞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的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分级主要依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核异型性以及有丝分裂计数等指标。二级表示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中等,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介于一级(高分化,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和三级(低分化,恶性程度相对较高)之间。
二、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无痛性、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的肿块,可在洗澡或自我检查时发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可能出现,但老年女性和男性患者可能由于对乳房健康关注度较低,发现时肿块可能相对较大。
2.乳房皮肤改变: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牵拉乳房皮肤,导致皮肤出现凹陷,类似“酒窝征”;如果癌细胞阻塞淋巴管,还会出现皮肤水肿,呈现“橘皮样”改变。
3.乳头改变:可出现乳头回缩、凹陷,乳头溢液等症状,溢液的颜色可能为血性、浆液性等。
4.腋窝淋巴结肿大:癌细胞可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导致腋窝出现肿大的淋巴结,初期可能较小、活动度好,后期可相互融合、固定。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辐射,可清晰显示乳房内的结构和肿块情况,对于鉴别肿块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乳腺钼靶摄影可以发现早期的微小钙化灶,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多灶性病变。
2.病理检查:这是确诊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的金标准。常用的方法包括细针穿刺活检、空芯针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活检等。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子特征。
3.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等,可用于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但这些指标的特异性不强,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疾病。
四、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二级的主要方法,包括乳房切除术和保乳手术。乳房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大、多发灶或不适合保乳的患者;保乳手术则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了乳房的外观,术后需要辅助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保乳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而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较差,可能更适合较为简单的乳房切除术。
2.化疗:对于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二级患者,化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化疗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常用的化疗药物有蒽环类、紫杉类等。化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等因素综合考虑。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较强的化疗方案,需要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温和的化疗方案。
3.放疗:放疗可以杀死手术后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保乳手术患者,放疗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步骤;对于乳房切除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也需要进行放疗。放疗的副作用可能包括皮肤损伤、疲劳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4.内分泌治疗:如果肿瘤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内分泌治疗可以通过阻断激素的作用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有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内分泌治疗的疗程较长,可能需要持续510年,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并定期复查。
5.靶向治疗: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二级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癌细胞的靶点,提高治疗效果。但靶向治疗药物价格相对较高,且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身体耐受性来选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与外科医生充分沟通;化疗和放疗的耐受性较差,可能需要适当调整治疗强度,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和记忆障碍,家属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
2.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往往对乳房外观和生育功能有较高的要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可以优先考虑保乳手术和保留卵巢功能的内分泌治疗。如果有生育需求,在治疗前可以咨询生殖专家,考虑进行卵子或胚胎冷冻保存等生育力保护措施。此外,年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男性患者:男性乳腺癌相对少见,但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也可发生。男性患者由于乳房组织较少,发现时肿瘤可能更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发生转移。在治疗上与女性患者基本相同,但需要注意男性患者可能对乳房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
六、预后与随访
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二级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子分型等。总体来说,二级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但仍需要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乳房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