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什么
小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2岁发病率高。病因分感染(肠道内如病毒、细菌感染,肠道外感染并发)与非感染(饮食、气候因素)两类。临床表现分轻型(饮食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为主)和重型(肠道内感染引起,有脱水等全身症状)。诊断依据多方面并要判定相关情况,需与生理性腹泻等鉴别。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纠正水及酸碱失衡、药物治疗(控制感染、微生态疗法、用肠黏膜保护剂)。预防要合理喂养、注意卫生、避免滥用抗生素、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特殊人群如小婴儿、过敏体质小儿、服抗生素小儿需特别关注,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小儿腹泻的定义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儿腹泻的病因
1.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病毒感染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细菌感染主要为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等。
肠道外感染: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用而并发腹泻。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等。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豆浆)过敏而引起腹泻。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
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三、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胃肠道症状表现为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四、小儿腹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可以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注意寻找病因,如有无喂养不当、肠道外或肠道内感染等。
2.鉴别诊断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细菌性痢疾:常有流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腹部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五、小儿腹泻的治疗
1.调整饮食
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但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口服补液:适用于预防脱水及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3.药物治疗
控制感染: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黏膜保护剂。黏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需氧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制剂。
肠黏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散。
六、小儿腹泻的预防
1.合理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乳,添加辅食应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注意合理喂养和饮水卫生。
2.注意卫生
注意乳品的保存以及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
3.避免滥用抗生素
防止菌群失调而导致的腹泻。
4.预防接种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
七、特殊人群提示
1.年龄较小的婴儿
由于其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腹泻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喂养方面,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过度喂养加重胃肠负担。
2.过敏体质的小儿
如果小儿对牛奶、大豆等食物过敏,在腹泻期间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加重腹泻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替代食物。
3.正在服用抗生素的小儿
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腹泻。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如果出现腹泻,不要自行停药,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加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