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跟骨滑囊炎
跟骨滑囊炎是跟骨周围滑囊发生的炎症,会造成足跟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发病原因包括创伤、疾病、感染和生活方式因素;症状有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一般采用休息、物理治疗、调整生活习惯等一般治疗,也可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孕妇治疗时需考虑身体特点;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鞋子、合理运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定义
跟骨滑囊炎是指跟骨周围的滑囊发生的炎症。滑囊是一种内部含有少量滑液的结缔组织囊,多位于关节附近的骨突与肌腱、肌肉或皮肤之间,其作用是减小摩擦、缓冲压力。跟骨滑囊炎主要会造成足跟部疼痛、肿胀,影响患者行走和日常生活。
二、发病原因
1.创伤因素:频繁的过度摩擦或长期的挤压,如经常穿不合脚、过紧或过硬的鞋子,比如高跟鞋、窄头鞋,容易对跟骨周围的滑囊产生反复刺激;高强度运动,如长跑、跳跃等,也可使跟骨部位的滑囊因过度受到压力和摩擦而受损,引发炎症。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关节灵活度和肌肉力量不足,在日常活动中如果姿势不当,也可能增加跟骨滑囊的压力,进而引发炎症。
2.疾病因素: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可能累及跟骨滑囊,导致滑囊炎。如痛风患者体内尿酸水平过高,尿酸盐晶体可能会沉积在跟骨滑囊中,引发急性炎症。
3.感染因素: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也可能引起跟骨滑囊炎。足跟部皮肤破损后,细菌容易侵入滑囊,引起感染性滑囊炎。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若足跟部被划伤后未及时处理,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4.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会使跟骨滑囊持续处于受压状态,增加滑囊炎发生的可能性。办公室职员长期站立工作,或户外工作者长时间行走,都可能是引发跟骨滑囊炎的诱因。
三、症状表现
1.疼痛:足跟部出现疼痛,初期多为隐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在站立、行走或按压跟骨周围时,疼痛会明显加剧。活动过度后,疼痛也会加剧,经过休息可稍有缓解。对于运动员来说,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疼痛可能会严重影响运动表现。
2.肿胀:跟骨周围的滑囊炎症导致滑液分泌增多,出现肿胀。肿胀可表现为局部的隆起,有时皮肤表面会有发红的表现。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足跟部的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患者在行走时可能会出现跛行,上下楼梯时更为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足跟功能受限可能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跟骨周围,检查是否有压痛、肿胀等情况,评估足跟部的活动范围和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患者的步态,判断是否因疼痛而出现步态异常。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帮助排除跟骨骨折、骨质增生等其他骨骼疾病。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滑囊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有积液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则可以更详细地观察滑囊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诊断跟骨滑囊炎具有重要价值。
3.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由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引起的跟骨滑囊炎,需要进行血液检查,检测类风湿因子、尿酸等指标是否异常;如果考虑感染性滑囊炎,还可能需要对滑囊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并指导用药。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休息:减少足跟部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进行剧烈运动,必要时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以减轻跟骨滑囊的压力。
物理治疗:可采用冰敷的方法,在炎症急性期(一般在发病后的72小时内),每天冰敷数次,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减轻疼痛和肿胀;症状缓解后可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方法也能起到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
调整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鞋子,应选择宽松、柔软、舒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和过紧的鞋子,必要时可在鞋内放置软质鞋垫,以减轻跟骨的压力。儿童应选择大小合适、材质柔软的鞋子,以保护足跟部。
2.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对于存在感染的情况,可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痛风性跟骨滑囊炎,还需要使用降尿酸药物控制尿酸水平。
3.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切除病变的滑囊。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手术耐受性可能较低,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需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可能较弱,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用药前需要充分评估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此外,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术后需要加强护理,积极进行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上应尽量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儿童的依从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积极配合,监督儿童休息,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物理治疗等。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穿硬底鞋或过大、过小的鞋子。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用药需要谨慎。在治疗跟骨滑囊炎时,应优先考虑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孕妇在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肿胀和疼痛。
七、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鞋子:日常生活中应选择符合足部生理曲线、宽松、柔软、有良好缓冲功能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和过紧的鞋子。运动时要选择专业的运动鞋,以减轻跟骨部位所受到的压力。
2.合理运动:进行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如长跑、跳跃等之前,要做好热身和拉伸;运动后也要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减少对跟骨滑囊的损伤。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引发跟骨滑囊炎的风险。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相关指标,如尿酸、类风湿因子等。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工作中适时休息,活动足跟部。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可以在脚下垫软质鞋垫,减轻跟骨压力。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过重会增加跟骨的负担,增加滑囊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