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疝是小儿外科常见问题,主要由脐部发育薄弱、腹内压增高、早产因素等原因导致。其处理方法包括减少腹压、使用脐疝带、定期观察随访等。
一.原因
1.脐部发育薄弱
胎儿时期,脐带通过腹壁与母体相连,出生后脐带剪断,脐部会留下一个薄弱点。若新生儿脐部腹壁肌肉和筋膜发育不完善,该薄弱点就难以快速闭合,腹腔内容物便容易从此处突出,形成脐疝。
2.腹内压增高
新生儿哭闹、咳嗽、便秘等情况会使腹内压力突然升高。比如宝宝剧烈哭闹时,腹腔内压力急剧增大,就会将肠管等腹腔内容物挤压到脐部薄弱处,导致脐疝出现或加重。
3.早产因素
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脐部组织更是如此。相较于足月儿,早产儿的脐部腹壁更薄弱,脐环闭合时间可能延迟,发生脐疝的概率也就相对较高。
二.处理方法
1.减少腹压
尽量避免宝宝长时间哭闹,因为哭闹会使腹内压急剧升高,加重脐疝症状。比如宝宝饥饿、尿布湿了要及时满足需求,减少因不适引发的哭闹。同时,注意预防宝宝便秘,便秘时排便用力也会增加腹压,可适当给宝宝喂水、做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
2.使用脐疝带
脐疝带能对脐疝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帮助脐环闭合。使用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宝宝呼吸和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压迫作用。一般每天佩戴8-12小时,可根据宝宝情况适当调整。
3.定期观察随访
家长要密切观察脐疝的变化,如大小、颜色、有无红肿等。正常情况下,脐疝会随着宝宝生长发育逐渐缩小。若脐疝持续增大、变硬,或宝宝出现发热、呕吐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家长要留意宝宝日常行为,避免其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若发现脐疝异常增大、变硬或宝宝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