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怎么确诊
躁郁症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包括临床评估(收集躁狂与抑郁发作的症状、采集病史)、精神检查(观察外表行为言语情绪、评估认知思维自知力)、心理测评(使用自评和他评量表)、排除其他疾病(身体检查排除躯体疾病、询问排除物质滥用导致的精神障碍);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和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老年人,诊断和治疗需分别考虑其特殊性,如儿童青少年症状不典型、治疗要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要避免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检查和药物,老年人要排除躯体疾病和药物副作用,治疗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并关注药物相互作用,且心理治疗对各特殊人群都很重要。
一、临床评估
1.症状收集:躁郁症的症状表现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交替。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等症状,如持续数天情绪异常愉悦、说话滔滔不绝、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等;抑郁发作时,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等,像长时间心情沮丧、对以往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本人及家属这些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
2.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过类似的发作情况,家族中是否有躁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遗传史。同时,询问患者的个人史,包括成长经历、生活环境、重大生活事件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经历重大创伤事件等可能诱发躁郁症。
二、精神检查
1.观察患者的外表、行为、言语、情绪等方面。观察患者的穿着打扮是否得体,行为是否有异常,如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或呆滞等;言语表达是否连贯、语速是否正常;情绪是否与所处环境相符,有无情绪的突然变化等。
2.通过与患者交谈,评估其认知功能、思维逻辑、自知力等。了解患者对自身症状的认识和理解,判断其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存在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三、心理测评
1.常用的自评量表,如贝克抑郁量表(BDI)、躁狂评定量表(MAS)等,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以辅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这些量表可以量化患者的抑郁或躁狂程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2.他评量表,由专业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医生根据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进行评分,以更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四、排除其他疾病
1.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由躯体疾病导致的类似精神症状。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需要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来排除这种可能性。
2.排除药物、酒精等物质滥用导致的精神障碍。询问患者近期是否使用过可能影响精神状态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等,以及是否有酒精或其他物质成瘾的情况。
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躁郁症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要更加谨慎。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心理测评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量表。同时,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等。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检查和治疗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检查方法和药物。心理治疗是相对安全的治疗选择,同时要关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躯体疾病,在诊断躁郁症时要排除躯体疾病和药物副作用导致的精神症状。治疗时要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心理治疗对于改善老年人的情绪状态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