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盘状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DLE)是常见的皮肤型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皮肤,少数可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临床表现有皮肤损害(典型盘状红斑等)、毛发改变、黏膜损害;病因涉及遗传、环境(如紫外线照射等)、内分泌因素;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皮肤活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防晒等)、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等)、系统治疗(抗疟药等);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皮肤损害可控制缓解,但可能遗留后遗症,少数会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需长期随访。
一、盘状红斑狼疮的定义
盘状红斑狼疮(DLE)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皮肤型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主要侵犯皮肤,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盘状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盘状红斑,红斑上有粘着性鳞屑,去除鳞屑后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红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可为淡红色至暗红色,可单个或多个存在,好发于头面部、颈部、上肢等暴露部位。
2.毛发改变:发生于头皮的盘状红斑狼疮可导致永久性脱发,眉毛、睫毛等毛发也可能受累。
3.黏膜损害:部分患者可出现口唇、口腔黏膜等部位的红斑、糜烂或溃疡。
三、盘状红斑狼疮的病因
1.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的存在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家族中有红斑狼疮患者的人群,其发病几率相对较高。
2.环境因素:紫外线照射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可引起皮肤细胞凋亡,释放出抗原,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此外,药物、化学物质、感染等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3.内分泌因素:女性患者相对较多,且在孕期、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提示内分泌激素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四、盘状红斑狼疮的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损害特征,如盘状红斑、鳞屑、角质栓等典型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自身抗体检测等。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体可能呈阳性,但阳性率相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较低。皮肤活检是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病理检查可发现皮肤的特征性改变,如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水肿、淋巴细胞浸润等。
五、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
1.一般治疗:避免日晒,外出时应使用遮阳伞、遮阳帽、防晒霜等防晒措施。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疾病的药物和化妆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和摩擦皮肤。
2.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对于病情较顽固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的方法。
3.系统治疗:对于皮疹广泛、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考虑系统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疟药、沙利度胺等。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患盘状红斑狼疮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治疗时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尽量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对儿童皮肤的损伤。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定期带孩子复诊。
2.孕妇:孕期患盘状红斑狼疮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一定影响。病情活动可能增加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风险。在孕期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包括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孕妇的病情变化。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盘状红斑狼疮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其他疾病的药物。同时,要注意皮肤护理,预防皮肤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七、盘状红斑狼疮的预后
大多数盘状红斑狼疮患者预后较好,通过规范的治疗,皮肤损害可得到控制和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皮肤色素沉着、瘢痕等后遗症,影响外观。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长期密切随访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