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障碍可分为哪几类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双相及相关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四类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核心特征为多方面不协调等,遗传及神经递质异常是相关依据;双相及相关障碍表现为抑郁与躁狂发作交替,大脑结构功能及神经递质失衡是科学依据;抑郁障碍包括多种类型,女性风险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脑区功能异常有研究验证;焦虑障碍有多种类型,女性发病风险较高,脑电及神经影像学发现其脑区异常。
一、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1.定义与特征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是慢性精神障碍的重要类别之一。其核心特征包括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的脱离。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幻觉(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等)、妄想(如坚信自己被某种特殊力量控制等)等典型症状。从年龄角度看,通常在青春期至30岁左右发病较为常见,男性一般发病年龄略早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压力过大、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家族精神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特殊人群,需要密切关注心理状态。
2.相关研究依据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约80%的遗传度提示家族遗传倾向显著。同时,大脑神经递质的异常,如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紊乱与该类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双相及相关障碍
1.定义与表现
双相及相关障碍表现为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临床特征。抑郁发作时患者可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缺乏等症状;躁狂发作时则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等。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青少年发病时可能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等。女性在激素变化时期,如经期、孕期、围绝经期等,双相障碍的发病风险可能有所波动。生活方式中,长期的睡眠紊乱、过度饮酒等可能诱发或加重双相障碍的发作。有双相障碍家族史的人群需特别留意自身情绪变化。
2.科学依据支撑
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如前额叶皮质、海马等脑区的形态和功能改变。神经递质方面,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与双相障碍的抑郁和躁狂症状密切相关。
三、抑郁障碍
1.分类与特点
抑郁障碍包括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如恶劣心境)等。重性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显著抑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不同年龄人群抑郁障碍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抑郁可能更多表现为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腹痛等;老年人抑郁可能伴有认知功能下降等表现。女性患抑郁障碍的风险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周期、激素变化以及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中,长期的孤独、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抑郁障碍的发病风险。有抑郁障碍病史的人群在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时更易复发。
2.研究验证情况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抑郁障碍的全球患病率较高。神经内分泌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常出现皮质醇分泌异常等情况。同时,大脑默认网络等脑区的功能异常也与抑郁障碍的发生发展相关。
四、焦虑障碍
1.常见类型及表现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持续的、过度的担忧和紧张;惊恐障碍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特征,发作时患者会有强烈的恐惧、濒死感等;社交焦虑障碍主要是在社交场合出现显著的紧张、害怕等。不同年龄人群焦虑障碍的表现形式有别,儿童社交焦虑可能表现为在学校不愿与同学交往等;老年人焦虑可能与躯体疾病等因素相互影响。女性在面临较多社会压力和生活应激时,焦虑障碍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长期的高压力工作、过度摄入咖啡因等可能诱发焦虑障碍。有焦虑障碍家族史的人群需注意心理调适。
2.科学研究发现
脑电生理学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异常的脑电活动模式,如α波、β波等的异常改变。神经影像学研究也揭示了焦虑障碍患者大脑杏仁核、海马等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这些脑区与情绪调节等功能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