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是怎么确诊的
躁郁症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进行,具体包括临床评估(收集症状,了解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差异,明确症状持续时间,了解既往精神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及其他慢性疾病史)、精神检查(评估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对儿童青少年采用特殊交流方式)、身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全面身体检查排除躯体疾病,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查)、量表评估(使用杨氏躁狂评定量表等专业量表辅助诊断,注意不同人群差异及结合其他结果判断)以及参考国际通用诊断标准(如DSM5、ICD11)进行综合判断,对特殊人群诊断更需谨慎。
一、临床评估
1.症状收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关于症状的具体情况。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语速加快、思维奔逸、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抑郁发作时,会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自责自罪、自杀观念或行为、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疲劳乏力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更多表现为易激惹而非典型的情绪高涨,且症状可能影响到学习和社交功能;老年人可能合并更多躯体不适症状,掩盖情绪症状。
2.症状持续时间:躁狂发作一般至少持续1周,轻躁狂发作至少持续4天,抑郁发作至少持续2周。准确记录症状持续时间对于诊断至关重要,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患者和家属来获取这方面信息。
3.病史了解:了解患者既往的精神病史、疾病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治疗情况等。同时,询问家族史,因为躁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类似患者,患病风险会增加。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长期大量饮酒、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等,这些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对于有其他慢性疾病史的患者,某些躯体疾病可能与躁郁症共病,或者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二、精神检查
1.精神状态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外貌、行为、言语、情绪等方面,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例如,观察患者的眼神、表情是否与讲述的内容相符,言语是否连贯、逻辑是否清晰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采用更适合他们年龄的交流方式,如游戏、绘画等辅助评估。
2.认知功能评估:了解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等认知功能是否受损。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在躁郁症发作期出现,也可能是长期疾病的结果,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减退。
三、身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1.身体检查: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检查等,以排除可能导致类似精神症状的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脑部肿瘤、感染等。对于老年人,更要关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影响。
2.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脑电图、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情绪波动,通过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排除甲状腺疾病引起的精神症状;脑电图可以帮助发现脑部的电活动异常;脑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脑部的器质性病变。
四、量表评估
1.常用量表:医生会使用一些专业的量表来辅助诊断,如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用于评估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用于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这些量表可以量化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2.量表应用的注意事项: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患者在量表评估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专门适用于他们的量表,如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等。同时,量表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不能单纯依靠量表诊断疾病。
五、诊断标准参考
医生会依据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进行诊断。这些标准对躁郁症的诊断有明确的症状、病程等要求,医生会对照标准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特殊人群在诊断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诊断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影响;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共病情况,需要仔细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