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医学介绍
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是因长期或大量饮酒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毒性作用而引发的精神和神经功能异常,病因包括酒精代谢酶活性受遗传影响、神经细胞受损与递质失衡、维生素B1缺乏,症状分急性(兴奋、意识障碍等)和慢性(认知与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等),诊断依据饮酒史与精神症状并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包括戒酒、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年轻人注重心理辅导、老年人谨慎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等,预防需倡导健康饮酒文化、定期体检及加强高危人群监督。
一、定义
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是指因长期或大量饮酒导致的精神障碍,它是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精神和神经功能异常表现。
二、病因
酒精是该病的直接致病因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部分人由于遗传因素影响酒精代谢酶的活性,导致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蓄积,更容易引发中毒。长期酗酒使中枢神经系统反复受到酒精刺激,神经细胞受损,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引发精神症状。同时,长期饮酒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特别是维生素B1缺乏,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加重精神障碍。
三、症状
1.急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在一次大量饮酒后出现,患者可表现为兴奋、话多、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如谵妄状态,表现为定向力障碍、幻觉、错觉等,可能伴有恐惧、紧张等情绪。
2.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长期饮酒后逐渐出现,患者会有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等。还可能出现人格改变,如变得自私、冷漠、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下降。部分患者会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常见的有幻听、被害妄想等。此外,还可能伴有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诊断
医生主要依据患者有长期或大量饮酒史,结合精神症状的表现进行诊断。同时,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疾病,如脑部器质性病变、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除酒精外)等。常用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维生素B1水平测定、头颅CT或MRI等。
五、治疗
1.戒酒:这是治疗的关键。对于轻度酒精依赖患者,可采用递减戒酒法,逐渐减少饮酒量;对于重度酒精依赖患者,可能需要住院进行戒酒治疗,以防止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
2.药物治疗: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控制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补充维生素B1等营养物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3.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酒精对身体和心理的危害,改变不良的饮酒行为和认知模式;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增强其戒酒的信心。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年轻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但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可能影响其学业和社交发展。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心理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戒酒和药物治疗时需要谨慎评估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关注营养支持,预防因戒酒导致的身体机能进一步衰退。
2.性别因素:女性酒精代谢能力相对较弱,相同饮酒量下更易出现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女性在生理期、孕期和哺乳期饮酒危害更大,孕期饮酒可能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女性应更加严格控制饮酒量,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3.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往往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如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4.病史:有精神病史或神经系统疾病史的患者,患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风险更高,症状可能更严重。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原发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七、预防
倡导健康的饮酒文化,宣传酒精对身体的危害,提高公众对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认识。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筛查是否存在酒精相关的健康问题。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酒精依赖或精神病史者,应加强教育和监督,避免过度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