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睾丸炎症
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由泌尿系统感染扩散等因素致病,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腮腺炎病毒等)、尿液反流、自身免疫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症状分急性(发病急,有阴囊坠胀疼痛等全身症状)和慢性(症状较轻,附睾轻度肿大等);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等)和影像学检查(超声);治疗有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等)、药物治疗(选敏感抗生素、止痛药物)和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引流、附睾切除);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伴侣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规律性生活、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进行预防接种。
一、副睾丸炎症定义
副睾丸炎症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指附睾发生的炎症,通常由泌尿系统感染扩散所致,致病菌经输精管逆行进入附睾引发炎症。
二、副睾丸炎症病因
1.感染因素: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是常见致病菌。性传播感染中,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是重要致病源,多见于性活跃的青年男性。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细菌可经输精管蔓延至附睾。此外,腮腺炎病毒也可引起附睾炎,多见于儿童。
2.尿液反流:前列腺切除术后,射精管开口在前列腺窝内,排尿时尿道压力增高,可使尿液逆流进射精管,细菌随之进入附睾引发炎症。
3.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时,可能错误攻击附睾组织,引发炎症。
4.生活方式:久坐、长期憋尿、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附睾炎的发病风险。
三、副睾丸炎症症状
1.急性附睾炎:发病急,患侧阴囊坠胀不适、疼痛明显,可放射至同侧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站立或行走时加剧。患侧附睾迅速肿大,有明显压痛。严重时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2.慢性附睾炎:较多见,部分患者因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而转为慢性,但多数患者并无明确的急性期。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附睾轻度肿大、变硬,有硬结,局部轻压痛,同侧输精管可增粗。
四、副睾丸炎症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检查阴囊内附睾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情况,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附睾炎。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检查可能发现尿液中有白细胞、红细胞等;中段尿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对于怀疑性传播感染的患者,还需进行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的检测。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附睾的形态、大小及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及与其他阴囊疾病的鉴别诊断。
五、副睾丸炎症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附睾炎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阴囊,可减轻疼痛和肿胀。早期可进行冷敷,后期可热敷,以促进炎症吸收。同时,应避免性生活和体力劳动。
2.药物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性传播感染所致的附睾炎,常用抗生素有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等;对于非性传播感染所致的附睾炎,可选用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疼痛明显者可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
3.手术治疗:对于少数脓肿形成、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开引流。对于慢性附睾炎反复发作者,可考虑行附睾切除术。
六、副睾丸炎症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附睾炎相对少见,多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在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保证孩子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附睾炎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伴侣:孕妇的伴侣若患附睾炎,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防止将致病菌传染给孕妇。若孕妇出现相关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七、副睾丸炎症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避免细菌滋生。
2.规律性生活:避免性生活过度或不规律,注意性生活卫生,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性传播感染的风险。
3.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及时治疗尿道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疾病,防止细菌蔓延至附睾。
4.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久坐、憋尿,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预防接种:对于儿童,可按计划接种腮腺炎疫苗,预防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附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