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体破裂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急腹症,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排卵后形成的黄体若腔内积液过多形成黄体囊肿,出血过多或受外力致腹压升高可引发破裂。其症状有腹痛、阴道出血,大量出血会致休克。易患人群包括育龄女性、有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习惯者、有卵巢囊肿病史者。诊断靠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用于病情轻、出血少者,手术用于病情重或保守治疗不佳者。特殊人群中孕妇治疗要兼顾母婴安全,老年女性有类似症状要排除其他疾病,青春期女性出现症状家长要重视。预防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
一、黄体破裂的定义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在女性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如果黄体腔内有大量的积液,使腔的直径超过3cm以上则称为黄体囊肿。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太多,可能增加黄体内的压力,发生自发性破裂。此外,如下腹受到撞击、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解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也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
二、黄体破裂的症状
1.腹痛:这是黄体破裂最主要的症状。一般开始为一侧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可能是轻微的隐痛,有的则是突发的、剧烈的疼痛。如果黄体破裂后出血较多,血液会刺激腹膜,导致全腹疼痛。
2.阴道出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少量的阴道出血,这是由于黄体破裂影响了体内的激素水平,导致子宫内膜出现少量的剥脱。
3.休克症状:如果黄体破裂导致大量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三、易患人群
1.年龄因素:育龄期女性是黄体破裂的高发人群,因为这个阶段女性的卵巢功能旺盛,排卵和黄体形成较为频繁。青春期前和绝经后的女性一般不会发生黄体破裂。
2.生活方式:有剧烈运动习惯的女性,如经常进行跑步、健身操、跳绳等运动,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女性,发生黄体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另外,性生活过于剧烈也可能增加黄体破裂的几率。
3.病史:既往有卵巢囊肿病史的女性,尤其是黄体囊肿患者,发生黄体破裂的可能性更大。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腹部检查,包括触诊、叩诊等,判断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体征。同时,还会进行妇科检查,了解子宫、附件等部位的情况。
2.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判断是否有贫血,以及白细胞计数等,辅助判断是否有感染。此外,还会检查血、尿HCG,以排除妊娠相关疾病。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黄体破裂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卵巢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有出血等情况。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还可能会进行CT或MRI检查。
五、治疗措施
1.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较轻、出血较少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应用止血药物等,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痛情况以及血红蛋白的变化。保守治疗期间,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2.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病情较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症状,或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两种。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黄体破裂的首选方法。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孕妇:如果孕妇发生黄体破裂,情况较为复杂,需要特别谨慎。治疗时既要考虑孕妇的安全,也要考虑胎儿的健康。一般会根据孕妇的孕周、病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治疗方案。在保守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2.老年女性:虽然绝经后的女性一般不会发生黄体破裂,但如果出现类似腹痛等症状,也需要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如卵巢肿瘤破裂、盆腔炎等。
3.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如果出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和心理。
七、预防措施
1.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要避免进行剧烈的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性生活时也应注意动作轻柔。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卵巢囊肿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