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表现与原因
自闭症表现为社交互动、沟通交流、兴趣与行为方面的异常,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倾向明显)、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衡)和环境因素(孕期环境因素如感染、接触有害物质、母亲不良心理状态,围产期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即自闭症有特定的表现特征,其发生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关,遗传使家族发病风险增加,神经生物学上大脑结构、功能及神经递质异常,环境中孕期和围产期的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影响自闭症的发生。
一、自闭症的表现
1.社交互动方面
婴幼儿期:对他人的呼唤缺少回应,缺乏与他人的目光对视,比如在婴儿时期,当父母叫其名字时,不会转头或者做出相应反应;不能像正常婴儿那样通过微笑、肢体动作等表达对亲人的亲近,如不会主动伸手让人抱等。在学龄前期,难以与同伴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不懂得分享、合作等社交规则,比如在幼儿园里,不会主动参与小朋友们的游戏,总是独自玩耍。
学龄期及以后: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不合群,比如在班级活动中,不能根据社交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不懂得根据对方的情绪变化来回应等;缺乏社交技巧,不善于发起和维持对话,例如与同学交流时,可能只是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能顾及对方的感受和回应。
2.沟通交流方面
语言发展迟缓:很多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上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可能在23岁时还不会说话,或者说话后语言能力停滞不前。比如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想要某个玩具却不会说“我要那个玩具”,而是用哭闹或者指向的方式表达。
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可能出现刻板重复的语言,如反复重复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语言内容怪异,比如说一些与当时情境不相关的话语;还有可能存在代词混淆,如把“我”说成“你”等情况。例如有的孩子会一直重复“今天天气真好”这句话,不管当时的实际情境是否与天气有关。
3.兴趣与行为方面
兴趣狭窄: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非常刻板、局限。比如只对旋转的物品、排列整齐的东西等感兴趣,长时间沉迷其中,如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旋转风扇叶片等。
刻板重复的行为:常有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等;还有刻板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必须走固定的路线,吃固定种类和数量的食物等。如果这些行为被打断,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如大哭大闹等。例如有的孩子每天上学必须走同一条路,穿同一件衣服,如果被改变,就会表现出极度的不安。
二、自闭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倾向:大量研究表明,自闭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自闭症患者,那么亲属患自闭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患有自闭症,另一个患自闭症的概率可高达60%90%,而异卵双胞胎的同病率则明显低于同卵双胞胎。这充分说明遗传因素在自闭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能是由于多个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变异相互作用,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和神经功能,从而导致自闭症的发生。
2.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自闭症患儿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多种异常。例如,大脑某些区域的体积可能发生变化,如额叶、颞叶等区域的体积可能与正常儿童不同;在大脑的神经连接方面,存在异常的神经突触形成和修剪,影响了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从功能上看,大脑的一些神经回路功能失调,比如与社交、沟通相关的神经回路可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导致患儿出现社交和沟通方面的障碍。
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在大脑的神经信号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自闭症患儿可能存在神经递质失衡的情况,例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异常。5羟色胺与情绪、社交行为等有关,多巴胺与奖励机制、运动控制等有关,这些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干扰了大脑正常的功能运作,进而引发自闭症的相关症状。
3.环境因素
孕期环境因素:母亲在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可能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例如,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孕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辐射等,也可能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损害;母亲孕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严重的焦虑、抑郁等,也可能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围产期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围产期并发症也与自闭症的发生相关。早产可能导致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窒息会影响大脑的血氧供应,从而干扰大脑的正常发育过程,增加患自闭症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