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是什么意思
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症状包括躁狂发作(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等)、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和混合发作;病因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诊断依靠临床症状、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境稳定剂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和物理治疗(电休克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和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同时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刺激、适度运动并定期复查。
一、躁郁症的定义
躁郁症,也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等症状;而抑郁发作时,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
二、躁郁症的症状表现
1.躁狂发作:患者情感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思维奔逸,联想速度明显加快,言语增多,滔滔不绝;意志行为增强,精力旺盛,活动增多,爱管闲事,做事有头无尾。此外,还可能出现睡眠需要减少、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等症状。
2.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总是感到闷闷不乐,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都丧失兴趣;思维迟缓,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意志活动减退,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还可能伴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自责自罪等症状。
3.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患者可能在躁狂的同时伴有抑郁的体验,或者在抑郁的基础上出现躁狂的表现。
三、躁郁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躁郁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躁郁症患者,其亲属患该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2.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能与躁郁症的发病有关。此外,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也在躁郁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3.心理社会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婚姻变故等)、童年期的不良经历等,都可能成为躁郁症发病的诱因。
四、躁郁症的诊断
躁郁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史采集以及精神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情况,同时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个人史等。此外,还可能会借助一些心理测评工具来辅助诊断,但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能够确诊躁郁症。
五、躁郁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和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等)。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并且要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掌握应对情绪波动的方法,改善人际关系。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
3.物理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患躁郁症时,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药物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患躁郁症,治疗较为棘手。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决定是否用药以及选择何种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药物的安全性等因素。心理治疗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可以优先考虑。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躯体疾病,在治疗躁郁症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剂量要适当减少,同时要加强对躯体状况的监测。
七、生活方式建议
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助于稳定情绪。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避免刺激: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情绪和睡眠。
3.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4.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