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葡萄胎是什么意思
恶性葡萄胎又称侵蚀性葡萄胎,是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外的疾病,病因未明,可能与营养、内分泌、孕卵、种族和细胞遗传等因素有关。症状有阴道流血、子宫复旧不全、卵巢黄素化囊肿、腹痛及转移灶表现等,通过病史临床表现、hCG测定、超声、胸部X线及组织学检查诊断。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女性、有葡萄胎病史者风险较高,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病风险,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该病预后较好,治疗后需随访2年并严格避孕。
一、恶性葡萄胎的定义
恶性葡萄胎又称侵蚀性葡萄胎,是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以外,具有恶性肿瘤行为,但恶性程度一般不高,多数仅造成局部侵犯,少数可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好。
二、病因
目前恶性葡萄胎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营养因素: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及其前体胡萝卜素和动物脂肪者发生葡萄胎的几率显著升高。2.内分泌失调:可能与卵巢功能不健全或已衰退有关,故多见于20岁以下以及40岁以上妇女。3.孕卵缺损:可能与卵子本身发育异常有关。4.种族因素:不同种族间葡萄胎的发病率存在差异。5.细胞遗传异常:完全性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为二倍体,均来自父系;部分性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90%为三倍体。
三、症状表现
1.阴道流血: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葡萄胎排空后持续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月经恢复正常数月后又出现阴道流血。
2.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葡萄胎排空后46周子宫未恢复到正常大小,质地偏软,也可因肌层内病灶部位和大小的影响,表现为子宫不均匀增大。
3.卵巢黄素化囊肿:由于滋养细胞持续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使卵巢黄素化囊肿持续存在。
4.腹痛:一般为隐痛,若病灶穿破子宫浆膜层可引起急性腹痛及腹腔内出血症状。
5.转移灶表现: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转移至阴道可见紫蓝色结节,破溃后可发生大量出血;转移至脑部可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病史及临床表现:有葡萄胎病史,出现上述阴道流血、子宫异常等症状,需高度怀疑恶性葡萄胎。
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葡萄胎排空后9周以上,或流产、足月产、异位妊娠后4周以上,血hCG水平持续高水平,或曾一度下降后又上升,排除妊娠物残留或再次妊娠,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恶性葡萄胎。
3.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样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区有丰富的血流信号。
4.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转移的重要方法,可见肺部棉球状或团块状阴影。
5.组织学诊断:在子宫肌层内或转移灶中见到绒毛结构或退化的绒毛阴影,即可诊断为恶性葡萄胎。
五、治疗方法
1.化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等。化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hCG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
2.手术治疗:对于病灶局限于子宫、化疗效果不佳或耐药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直接行子宫切除术。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女性发生恶性葡萄胎的风险相对较高。年轻女性可能因生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而高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增加患病几率。这类人群在确诊后应积极配合治疗,年轻患者在治疗后有生育需求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备孕;高龄患者则需更加关注治疗后的身体恢复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性别因素:恶性葡萄胎仅发生于女性,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生活方式:生活不规律、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增加患病风险。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4.病史因素:有葡萄胎病史的患者发生恶性葡萄胎的风险明显增加,这类患者在葡萄胎排空后需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hCG、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恶变倾向并进行治疗。若患者既往有其他妇科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可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七、预后
恶性葡萄胎的预后一般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以治愈。但治疗后仍需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hCG测定、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胸部X线检查等,随访时间一般为2年。随访期间应严格避孕,避免再次妊娠,以免影响随访结果和增加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