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精神障碍有哪些
六种常见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有阳性、阴性症状及认知损害,靠抗精神病药治疗,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抑郁症(以持久心境低落为主,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核心及躯体症状,治疗含药物、心理和物理疗法,不同特殊人群有不同表现和注意事项)、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分不同类型,有相应症状,治疗用药物和心理疗法,特殊人群用药或应对方式需注意)、双相情感障碍(有躁狂和抑郁发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用心境稳定剂等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调整方案或注意不良反应)、强迫症(有强迫观念和行为,病因多方面,治疗用药物和心理疗法,特殊人群治疗有不同考量)、创伤后应激障碍(由创伤事件引发,有特定症状,治疗用心理和药物疗法,特殊人群治疗需配合或注重心理支持)。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病因未明,多起病于青壮年。症状表现多样,包括阳性症状如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患者可能听到有人对自己说话或议论自己)、妄想(如被害妄想,坚信有人要伤害自己);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言语贫乏、社交退缩等。认知功能也常受到损害,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治疗主要依靠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等。特殊人群方面,孕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谨慎用药;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等。
二、抑郁症
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病因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核心症状,还可能伴有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躯体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等)和物理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特殊人群中,儿童和青少年患抑郁症可能表现为易激惹、学习成绩下降等,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关注;产后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易患产后抑郁,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老年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较多的躯体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三、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类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表现为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等。惊恐障碍则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强烈惊恐发作,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如苯二氮?类药物、抗抑郁药等)和心理治疗(如放松训练、暴露疗法等)。特殊人群中,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药物需谨慎,尽量采用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方法;儿童焦虑症可能与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等有关,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应对方式;老年人焦虑症常与躯体疾病共病,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躯体功能的影响。
四、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高涨、精力充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睡眠需要减少等;抑郁发作时则表现出与抑郁症相似的症状。病因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治疗主要使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特殊人群中,孕妇使用心境稳定剂可能导致胎儿畸形,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干预;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锂盐的肾毒性。
五、强迫症
强迫症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强迫观念如反复出现的想法、冲动或表象,患者明知不合理但无法摆脱;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计数等,目的是缓解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病因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因素等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氯米帕明、舍曲林等)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特殊人群中,儿童强迫症可能影响其学习和社交,家长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配合治疗;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尽量采用心理治疗;老年强迫症患者可能伴有认知功能下降,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认知的影响。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症状表现为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如闪回、噩梦)、回避和麻木类症状(如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场景、人物等)、警觉性增高症状(如过度警觉、易激惹)。治疗可采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等)和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PTSD可能表现为行为问题、睡眠障碍等,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进行治疗;老年人PTSD可能与既往的生活经历和认知功能下降有关,治疗时要注重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