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分为关节表现和关节外表现。关节表现有晨僵,持续时间与病情相关且老年和体力劳动者更明显;疼痛与压痛多累及近端指间、掌指、腕关节等,呈对称性、持续性且女性更敏感;关节肿胀因积液或炎症引起,超重者更明显;晚期出现关节畸形如天鹅颈样等,有遗传易感性人群几率高且治疗难。关节外表现有类风湿结节,提示病情活动且长期吸烟者更易出现;类风湿血管炎累及全身,老年人病情复杂;肺部有间质病变等,长期暴露粉尘者风险增加;心脏累及多部位,老年或有心血管病史者风险高;神经系统因颈椎或血管炎受累,长期不良姿势者更易出现;血液系统常见贫血,女性更明显。特殊人群如老年、妊娠女性、儿童及有基础疾病者治疗时需特殊考虑。
一、关节表现
1.晨僵: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晨起或长时间静止不动后,关节出现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可逐渐缓解。晨僵持续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重,晨僵时间越长,一般持续数小时,甚至全天。此症状在老年患者中可能更为明显,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关节的新陈代谢和修复能力下降,关节活动灵活性本身就有所降低。对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关节使用频率高的人群,晨僵也可能更易出现且程度较重。
2.疼痛与压痛:最常累及的关节有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多呈对称性、持续性疼痛,但时轻时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酸痛等。压痛部位多在受累关节周围,其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可能会感觉疼痛更显著。如果患者有其他关节病史,如骨关节炎等,疼痛可能会更为复杂,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
3.关节肿胀: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亦呈对称性。病情早期,肿胀一般较轻,随着病情进展,肿胀会逐渐加重,可导致关节外形改变。长期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能加重关节肿胀。对于超重人群,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关节肿胀可能会更明显,病情进展也可能更快。
4.关节畸形:多见于病情晚期,由于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关节周围韧带、肌腱损伤,可导致关节半脱位或畸形,如手指的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腕关节尺偏畸形等。关节畸形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发生关节畸形的几率可能相对较高,且一旦出现畸形,治疗和康复的难度也更大。
二、关节外表现
1.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部鹰嘴突、腕部、膝关节伸侧等。结节大小不一,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质地坚硬,无压痛,呈对称性分布。出现类风湿结节通常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且预后相对较差。长期吸烟人群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出现类风湿结节的几率可能会增加。
2.类风湿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表现为皮肤的溃疡、指端坏疽、巩膜炎等。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的微小血管炎,重者可影响重要脏器的功能。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和功能较差,发生类风湿血管炎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治疗也更具挑战性。
3.肺部表现:可出现肺间质病变、结节样改变、胸膜炎等。肺间质病变较为常见,患者可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干咳等症状,严重影响呼吸功能。长期暴露在粉尘等污染环境中的患者,肺部受累的风险可能会增加。有慢性心肺疾病史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可能会更明显,且对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也更大。
4.心脏表现:可累及心包、心肌、心瓣膜等,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瓣膜病变等。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无明显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脏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需要更加关注心脏功能的监测。
5.神经系统表现:可因颈椎关节病变压迫神经根,导致上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也可因血管炎累及神经系统,出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工作)的患者,颈椎受累引发神经系统症状的可能性增加。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判断和治疗会更加复杂。
6.血液系统表现:常见的为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异常。贫血会导致患者乏力、头晕等症状加重。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特点,本身就可能存在轻度贫血,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后贫血可能会更为明显。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治疗时应选择温和、副作用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妊娠女性患者在孕期用药需谨慎,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药物治疗应根据年龄和体重严格调整剂量,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同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需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