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与焦虑症相关的睡眠障碍
焦虑症相关睡眠障碍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同时需关注特殊人群情况。非药物治疗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习惯改善睡眠,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注意点;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可缓解紧张焦虑,特定人群有相关注意事项)和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饮食调节、适度运动,不同人群有不同要求);药物治疗有抗焦虑药物(苯二氮?类起效快但有依赖性,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副作用小适用于长期治疗,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和助眠药物(非苯二氮?类副作用少,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有注意事项);特殊人群如儿童和青少年优先非药物治疗,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首选非药物治疗,老年人综合考虑,有特殊病史人群告知医生病史以调整方案。
一、非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焦虑和睡眠的不良认知及行为习惯来改善睡眠。例如,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关于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如过度担心失眠的后果。还会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周末也不例外,以调整生物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青少年和儿童在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时,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因为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家庭环境的支持来巩固治疗效果。而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认知功能下降的情况,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讲解。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训练要求患者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地呼气,重复多次,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紧张感,减轻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睡眠。渐进性肌肉松弛是让患者先紧张再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从脚部开始,逐渐向上到头部,感受肌肉紧张和放松的差异,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生活方式较为紧张、压力大的人群,如上班族,更适合通过放松训练来改善睡眠。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在进行放松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屏气等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动作。
2.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建立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但不要过长。对于青少年,每天需要810小时的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睡前避免剧烈运动、使用电子设备等刺激性活动,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对于有睡前运动习惯的人,可以将运动时间提前到晚上7点之前。
饮食调节:避免在晚上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加重焦虑和影响睡眠,而酒精虽然可能使人暂时入睡,但会干扰睡眠的后期阶段,降低睡眠质量。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老年人的肠胃功能较弱,更要注意晚餐的适量和易消化。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减轻焦虑,改善睡眠。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但运动时间不宜过晚,避免临近睡觉时间运动导致身体过于兴奋。对于有运动损伤病史的患者,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避免加重损伤。
二、药物治疗
1.抗焦虑药物:常用的有苯二氮?类、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苯二氮?类药物起效较快,能快速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副作用相对较小,适用于长期治疗。儿童和青少年使用抗焦虑药物需要谨慎,必须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因为药物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需要特别注意,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2.助眠药物:如非苯二氮?类药物等。这类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入睡和维持睡眠,副作用相对较少。老年人使用助眠药物时,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要调整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治疗焦虑症相关睡眠障碍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如果必须使用药物,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家长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应对焦虑的能力。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风险。非药物治疗是首选,如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如果需要使用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婴的健康状况。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和身体功能衰退的情况,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非药物治疗同样是重要的基础,药物治疗要谨慎选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避免因治疗导致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
4.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焦虑症相关睡眠障碍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